陈藏器与《本草拾遗》中的南药海药
(来源:《现代医院》杂志社网站原创 下载于2013.11.17, 略有编辑)
今日观之,《本草拾遗》所存佚文,确实载有不少有用的药物,现在还在应用;但也载有一些怪辟而无用的药物,它在《唐本草》已载的药物中也增加了一些新内容,修正了若干错误,其贡献是不容否定的。
1.传略。陈藏器(八世纪),唐代四明(今浙江宁波)人,精于医药,开元年间(713—741)中曾任京兆府三原县尉,后弃官从医。据《类证本草·补注所引书传》谓:陈藏器“以《神农本草经》虽有陶、苏补集之说,然遗逸尚多,故别为《序例》一卷,《拾遗》六卷,《解纷》三卷,总曰《本草拾遗》,共十卷。”他不但重视拾遗补充,而且注意辨析疑难,并创用了“十剂”的方剂分类法。后人对《本草拾遗》的评价较高。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藏器,四明人,其所著述,博极群书,精该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膺谫(jian浅陋)之士,不察其该详,惟诮(qiao责备讥笑)其僻怪,宋人多删削。豈知天地品物无穷,古今隐现亦异,用舍有时,名称或变,岂可以一隅之见,而遽(ju急于)讥多闻哉。如辟虺(hui)雷、海马、胡豆之类,皆隐于昔而用于今;仰天皮、灯花、败扇之类,皆万家所用者,若非此书收载,何从稽考。此本草之书所以不厌详耳。”
2.《本草拾遗》首载的岭南药物与海上传来的药物为了了解唐代岭南药物发展的情况,兹就书中明确记载岭南多产或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药物,从《政类本草·陈藏器余》中辑出如下,有的加若干按语,以便阅读。
2.1 《玉石部·陈藏器余》
2.1.1 诸金有毒。 生金有大毒,药人至死,生岭南夷獠洞穴山中,如赤黑碎石金铁屎之类。南人云:毒蛇齿脱在石中;又云蛇著石上;又鸩屎著石上。皆碎取毒处为生金。以此为雌黄有毒、雄黄亦有毒,生金皆同此类。人中金药毒者,用蛇解之。其候法在金蛇条中。本经云:“黄金有毒”,悮(误)甚也,生金与彼黄金全别也。按:生金指含有其他金属杂质、未经提炼的金矿石。
2.1.2 石药。 味苦寒、无毒,主折伤、内损、瘀血,止烦闷欲死者,酒消服之。南方俚人以傅毒箭镞及深山大蝮中人。速取病者,当顶上十字剺(li切开)之,令皮断出血,以药末疮上,并傅折处。其毒必攻上下泻之,当出黄汁数升则闷解。俚人重之,带于腰,以防毒箭。亦主恶疮、热毒、痈肿、赤日游、瘘蚀等疮。北人呼肿,名之曰游,并水和傅之。出贺州石上山内,似碎石、硇、砂之类,以竹筒盛之。按:“俚人”指东汉至唐代,分布于广东西南沿海和广西东南部的原住族群。“当顶上十字剺”意在伤口顶部,作十字切开。
2.1.3 玻璃。味辛寒无毒,主惊悸、心热,能明目去赤眼,熨热肿,此西国之宝也。是水王或云千岁冰化为之,应玉石之类,生土石中未必是冰,今水精、珠精者,极光明,置水中不见珠也。熨目除热泪。或云:火燧珠向日取得火。
2.1.4 霹雳针。无毒。主大惊、失心、恍惚不识人,并下淋。磨服,亦煮服。此物伺候震处,掘地三尺得之。其形非一,或云是人所造,纳于天曹,不知事实。今得之,亦有似斧刃者,亦有如剉刀者,亦有安二孔者,一用人间石作也。注出雷州并河东山泽间。雷震后时多似斧,色青黑、斑文,至硬如玉。作枕除魔梦,辟不祥。名霹雳屑也。
2.1.5 特蓬杀。 味辛苦温,有小毒。主飞金石用之,炼丹亦需用。生西国,似石脂、蛎粉之类。能透金石铁无碍下,通用。
2.2 《草部·陈藏器余》
2.2.1 草犀根。 味辛平,无毒。主解诸药毒。岭南及睦婺间如中毒草,此药及千金藤并解之。亦主蛊毒、溪毒、恶刺、虎狼虫虺等毒,天行疟瘴寒热、咳嗽痰壅、飞尸喉闭、疮肿、小儿寒热、丹毒、中恶、注忤、痢血等。并煮汁服之。其功用如犀,故名草犀,解毒为最。生衢婺洪饶间,苗高二三尺,独茎,根如细辛,研服更良。生水中者名木(水)犀也。按:《海药》云,谨按《广州记》云,生岭南及海中,独茎对叶而生,如灯台草,若细辛,辛平无毒。主解一切毒气、虎狼所伤、溪毒野蛊等毒,并宜烧碎服,临死者服之得活。
2.2.2 无风独摇草。带之令夫妇相爱,生岭南,头如弹子,尾若鸟尾,两片开合,见人自动,故曰独摇草。按:所云似《南方草木状》的鹤草功能。
2.2.3 红莲花 白莲花。 味甘平无毒。久服令人好颜色,变白袪老。生西国,胡人将来至中国也。
2.2.4 萍蓬草根。味甘无毒。主补益气力,久食不饥,厚肠胃。生南方池泽,大如荇,花黄,未开前如苴袋,根如藕。饥年当谷也。按:今定基原为睡莲科植物萍蓬草,根及种子均入药。
2.2.5 陈思岌。 味辛平无毒。主解诸药毒、热毒、丹毒、痈肿、天行壮热、喉痺、蛊毒、除风血、补益,已上并煮服之,亦磨傅疮上,亦浸酒。出岭南,一名千金藤,一名石黄香。今江东又有千金藤,一名虎尾藤与陈思岌所主颇有异同,终非一物也。陈思芨蔓生如小豆根及叶辛香也。
2.2.6 倚待草。味甘温无毒。主气血虚劳、腰膝疼弱、风缓羸瘦、无颜色、绝伤无子、妇人老血,浸酒服之。逐病拯疾,故名倚待。生桂州如(始)安山谷。叶圆,高一、三尺,八月采取。
2.2.7 陈家白药。味苦寒无毒。主解诸药毒,水研服之。入腹与毒相攻必吐,疑毒未止更服。亦云去心胸烦热、天行温瘴。出苍梧(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苍梧郡包括封州、梧州,治所在梧州),陈家解药用之,故有陈家之号。蔓及根并似土瓜,紧小者良,冬春采取。一名吉利菜,人亦食之。与婆罗门白药及赤药功用并相似。叶如钱,根如防已,出明山。按:千金藤今定为防已科植物千金藤。陈家白药,亦似是防已科植物。
2.2.8 錾菜。味辛平无毒。主破血、产后腹痛。煮汁服之,亦捣碎傅疔疮。生江南国荫地,似益母,方茎对节,白花,花中甜汁饮之如蜜。按:今定基原为唇形科植物錾菜,亦称白花益母草。
2.2.9 甘家白药。味苦大寒,小有毒。主解诸药毒。与陈家白药功用相似。人吐毒物,疑不稳,水研服之,即当吐之;未尽,又服。此二药性冷,与霍乱下痢相反,出龚州已南。甘家亦因人为号。叶似车前,生阴处,根形如半夏。岭南多毒物,亦多解物,岂天资乎。
2.2.10 天竺干姜。味辛温无毒。主冷气寒中,宿食不消,腹胀下痢,腰背疼,祛癖气块,恶血积聚。生婆罗门国,似姜小黄,一名胡干姜。
2.2.11 池德勒。 味辛温无毒。主破冷气,消食。生西国,草根也,胡国人用之。
2.2.12 人肝藤。主解诸毒药肿游风,脚手软痺,并研服之,亦傅病止。生岭南,叶三桠,花紫色。一名承露仙;又有伏鸡子,亦名承灵(露)仙,叶圆,与此同名异物。按:《海药本草》、《杨氏产乳》均载此药,不知何物。
2.2.13 越王余萛。味咸平,无毒。主下水、破结气。生南海中,如竹叶具子,长尺许。《异苑》曰:晋安有越王余萛,叶白者似骨,黑者似角云,是越王行海作筹有余弃水而生。首载《南方草本状》。
2.2.14 石蓴。味甘平无毒。主下水、利小便。生南海中石上。《越志》云:似紫菜,色青。《临海异物志》曰:附石生也。
2.2.15 骨路支。味辛平无毒。主上气浮肿、水气呕逆、妇人崩中、余血癥瘕,杀三虫。生昆仓国。苗似凌霄藤,根如青木香。安南亦有,亦名飞藤。
2.2.16 兜纳香。味甘温,无毒。去恶气,温中除暴冷。《广志》云生剽国;《魏略》曰大秦国出兜纳香。按:《海药本草》云:恶疮肿瘘,止痛生肌,并入膏用。烧之,辟远近恶气。带之夜行,壮胆安神。与茅香、柳枝煎汤浴小儿,易长。
2.2.17 风延母。味苦寒无毒。小儿发热,发强惊癎,寒热,热淋。解烦,利小便,明目,主蛇犬毒、恶疮痈肿、黄疸,并煮服之。细叶蔓生,缨绕草木。《南都赋》云:风衍蔓延于衡(zaozi )是也。按:《海药本草》:谨按徐表《南州记》生南海山野中,主三消五淋,下痰,小儿赤白毒痢,蛇毒、瘴、溪等毒,一切疮肿,并宜前服。祇出南中,诸无所出也。
2.2.18 耕香。味辛温无毒。主臭鬼气,调中。生乌浒国。《南方草木状》曰耕香,茎生细叶。
2.2.19 大瓠藤水。味甘寒,无毒。主烦热、止渴、润五脏、利小便。藤如瓠,断之水出。生安南。《太康地记》曰:朱崖、儋耳无水处,用此藤取汁用之。按:《海药本草》云,谨按《太原记》云(含木藤)生安南、朱崖上,彼无水,唯大瓠中有天生水,味甘冷香。主解大热,止烦渴,润五脏,利水道。彼人造饮馔皆瓠。李时珍曰:顾微《广州记》云,水藤去地一丈,断之更生,根至地水不绝。山行口渴,断去汁饮之。陈氏所谓大瓠藤,盖即此物也。《海南植物志》载,买麻藤科,小叶买麻藤与买麻藤,岛上广为分布。砍断藤茎,则有汁液流出,可饮,并可作清凉饮料。陈氏所言大瓠藤、含水藤和顾微所言水藤,可能指的就是今之买麻藤科小叶买麻藤与买麻藤。
2.2.20 优殿。味辛、温。去恶气,温中,消食。生安南,人种为茹。《南方草木状》曰:合浦有优殿,人种之,以豆酱汁食,芳香好味。按:本条与《南方草物状》“优殿”文字基本相同。
2.2.21 胡面莽。味甘温。去痃癖及冷气,止腹痛,煮之。生岭南,叶如地黄。
2.2.22 金钗股。 味辛平,小毒。解诸药毒。人中毒者煮汁服之,亦生研更烈,必大吐下。如无毒,亦吐去热痰。疟瘴、天行、蛊毒、喉闭。生岭南山谷,根如细辛,三、四十茎,一名三十根钗子股。岭南人用之。按:《海药本草》谓:生岭南及南海诸山。…草茎功力相似,以水煎服。缘岭南多毒,家家贮之。《本草纲目》谓“按《岭表录》云,广中多蛊毒,彼人以草药金钗股治之,十救八九。其状如石斛也。”今定其基原为兰科植物钗子股。
2.2.23 博落廻。有大毒。主恶疮、瘿根、瘤赘、息肉、白癜风、蛊毒、精魅、溪毒、已上疮瘘者,和百丈青、鸡桑炭等为末,傅瘘疮。蛊毒、精魅当有别法。生江南山谷。茎叶如蓖麻,茎中空,吹作声如博落廻。折之有黄汁,药人立死,不可入口也。按:今定其基原为罂粟科植博落回。含多种生物碱,有毒,一般多作外用,少内服。
2.2.24 迷迭香。味香,辛温,无毒。主恶气,令人衣香,烧之去鬼。《魏略》云:出大秦国;《广志》云:出西海。按:《海药本草》:味平,不治疾,烧之去鬼气,和羌活为丸散,夜烧之避蚊虫叮。此外别无用矣。时珍曰:魏文帝时,自西域移植庭中,同曹植等赋。大意其草修干柔茎,细枝弱根。繁花结实,严霜弗凋。收采幽杀,摘去枝叶,入袋佩之,芳香甚烈,与今之排香同气。今定其基原为唇形科植物迷迭香。原产南欧,我国有栽培。含挥发油等多种成分,迷迭油有毒,多为外用,内服过量可致死。美国局方每次用量为0.2—0.4毫升。内服叶煎汤治头痛。我国唐时已知其可与羌活共为丸,燃之可为蚊虫驱避剂。
2.2.25 冲洞根。味苦平无毒。主热毒、蛇、犬、虫、痈疮等毒。功用同陈家白药,苗蔓不相似。岭南恩州取根阴干。按:《海药本草》:谨按《广州记》云:生岭南及海隅。苗蔓如土瓜根相似,味辛温无毒,主一切毒气及蛇伤,并取其根磨服之,应是著诸般毒,悉皆吐出。
2.2.26 天罗勒。主溪毒,挼碎傅之疮上。天罗勒生江南平地。
2.2.27 万一藤。主蛇咬。杵筛以水和如泥,傅疮上。藤蔓如小豆,生岭南,一名万吉。
2.3 《木部·陈藏器余》
2.3.1 干陀木皮。味平无毒。主破宿血,妇人血闭,腹内血块,酒煎服之。生安南,皮厚堪染者,叶如樱桃。按:《海药本草》按《西域记》云,生西国,彼人用染僧褐故名干陀,褐色也。树大皮厚,味平温。主癥瘕气块,温腹暖胃,止呕逆并良也
2.3.2 皋芦叶。味苦平。作饮,止渴、除痰、不睡、利水明目。出南海诸山。叶似茗而大,南人取作当茗,极重之。《广州记》曰:新平县出皋芦,皋芦茗之别名也。叶大而涩。又《南越志》曰:龙川县出皋芦叶似茗,味苦涩,土人为饮。南海谓之过罗或曰物罗,皆夷语也。按:《海药本草》云:谨按《广州记》云:出新平县,状如茶树濶大无毒。主烦渴热闷,下痰,通小肠淋,止头痛,彼人用代茶,故人重之如蜀地茶也。时珍曰:挼碎泡饮,最苦而色浊,风味比茶不如远矣,今广人用之。今定其基原为山茶科植物皋芦,与茶亲缘甚近,为其变种。陶弘景苦菜注:“瓜芦,木亦似茗,苦涩,取其叶作屑,煮饮,即通宵不眠”即是皋芦。陈氏指出广东龙川、新平主产。今知云南、四川也有分布。
2.3.3 阿勒勃。味苦大寒,无毒。主心膈间热风心黄,骨蒸寒热,杀三虫。生佛誓国,似皂荚,圆长,味甜好吃。一名婆罗门皂荚也。按:《海药本草》按异域记云,主热病及下痰,杀虫,通经络,子疗小儿疳气,凡用炙令黄用。今定基原为豆科植物腊肠树的果实,内含的多片扁卵圆形种子,有泻下作用。广东等我国南部地区有栽培。
2.3.4 阿月浑子。味辛温涩无毒。主诸痢,去风冷气,肥健。生西国诸蕃。云与胡榛子同树,一岁榛子,二岁浑子也。按:《海药本草》称树为无名木,其实号无名子,波斯家呼为阿月浑子,状若榛子。味辛无毒。主腰冷,阴肾虚弱,房中术使用者众,得木香、山茱萸良也。今定基原为漆树科植物阿月浑子(无名木),种子营养丰富,即开心果,可食。树皮、果瘿含鞣质亦供药用。原产伊朗,中西亚至地中海地区有产,我国新疆有栽培。
2.3.5 浮烂啰勒。 味酸平无毒。主一切风气,开胃补心,除冷癖,和调脏腑。生康国,似厚朴也。
2.3.6 那耆悉。味苦寒无毒。主结热热黄,大小便涩赤,丹毒诸热,明目。取汁洗目,主赤烂热障。生西南诸国,一名龙花也。
2.3.7 榈木。辛温无毒。主破血、血块、冷嗽、并煮汁及热服。出安南及南海人作床几,似紫檀而色赤。为枕令人头痛,为热故也。按:《本草经集注》首载紫真檀。《海药本草》:谨按《广志》云,生安南及南海山谷,胡人用为床坐,性坚好。主产后恶露冲心、癥瘕结气、赤白漏下,并剉煎服之。今基原定为豆科植物紫檀,别名有榈木、花榈木、蔷薇木、羽叶檀、青龙木、黄柏木。从陈藏器论述中本品应别于紫檀,似是二个种。
2.3.8 研药。味苦温无毒。主霍乱、下痢、中恶、腹内不调者服之。出南海诸州,根如乌药圆小树生也。按:《海药本草》:叶如椒,主赤白痢、蛊毒、中恶,并挫煎服之。
2.3.9 黄龙眼。味苦温无毒。主解金药、银药毒,以水研取半合,空心少少服,经二十许日差。出岭南,状如龙眼黄色也。按:《海药本草》:功力胜解毒子也。
2.3.10 元慈勒。味甘无毒。主心病流血,合金疮去腹内恶血、血痢下血、妇人带下,明目去障翳,风淚胬肉。生波斯国,似龙脑香。按:《海药本草》:悬慈勒,树中脂也。味甘平,消翳、破血、止痢、腹中恶血。今少有。
2.3.11 都咸子及皮叶。味甘平无毒。主渴润肺,去咳逐痰火,干作饮服之。生南方,树如李。徐表《南州记》云,都咸子树子大如指,取子及皮作饮,极香美。按:《海药本草》谓,谨按徐表《南州记》云,生广南山谷,甘平无毒。主烦躁心闷痰高、伤寒清涕、咳逆上气,宜煎服。子食之香,大小如半夏。今定基原为漆树科植物鸡腰果,《南方草木状》称都咸树。
2.3.12 息王藤。苦温无毒。主产后腹痛,血露不尽。浓汁煮服之,生岭南山谷,冬月不凋。
2.3.13 栟榈木皮。味苦涩平无毒,烧作灰,主破血止血。初生子,黄白色,作房如鱼子,有小毒,破血,但戟(ji刺激)人喉,未可轻服。皮作绳,入土千岁不烂。昔有人开塚得之,索己生根。岭南有虎散桄榔、冬叶、蒲葵、椰子、槟榔、多罗等皆相似,各有所用。栟榈亦名棕榈,即今川中棕榈。按:《海药本草》云,谨按徐表《南州记》云,生岭南山谷,平温。主金疮疥癣,生肌止血,宜烧灰使用,其实黄白色有大毒,不堪服食也。今定基原为棕榈科植物棕榈,《山海经》称棕,杨孚《异物志》称栟榈。
2.3.14 没离梨。味辛平无毒。主上气下食。生西南诸国,以毗梨勒上有毛少许也。按:《海药本草》云,微温。主消食、涩肠、下气及上气咳嗽,并宜入面药。
2.4 《果蔬·陈藏器余》
2.4.1 无漏子。味甘温无毒。主温中益气,除咳嗽,补虚损,好颜色,令人肥健。生波斯国,如枣,一云波斯枣。按:《南方草木状》称海枣,《开宝本草》称千年枣,《本草纲目拾遗》称无漏果。《海药本草》云:树若栗木,实如橡子、有三角。消食,止咳嗽,虚羸,悦人,久服无损也。今定基原为棕榈科植物海枣的果实,我国南部有栽培。
2.4.2 都角子。味酸涩平无毒。久食益气止洩。生南方,树高丈余,子如卵。徐表《南方记》云,都角树二月花,花连着实也。按:《海药本草》云:谨按徐表《南州记》云,生广南山谷,二月开花,夏末结实如卵。主益气安神、益洩痔、温肠。久服无所损也。《本草纲目》谓出九真、交趾野生。二、三月开花,赤色,子似木瓜,八九月熟,里民取食之,味酢,以盐酸沤食、或蜜藏皆可。一云状如青梅。解酒止烦渴。
2.4.3 木威子。味酸平无毒。主心中恶气、水气。生岭南山谷,树叶似楝子,似橄榄而坚,亦似枣也。按:《海槎余录》称橄榄。今定基原为橄榄科植物乌榄的果实。《广东志》谓“粤中多种乌榄,以利多,白榄种者少,号曰青子。番禺妇女多以砍乌榄核为务,核以炊,仁以油,及为礼果。”吴其浚谓:“岭南种之,其核仁寸许,味如松子亦多油,过岭以盐糖炒食甚香。《岭南杂记》以为即木威子,从之”。今之乌榄皮肉于核仁均可食。
2.4.4 摩厨子。味甘香平无毒。主益气,润五脏,久服令人肥健。生西域及南海,子如瓜可茹。《异物志》云:木有摩厨,生自斯调,厥汁肥润,其泽如膏,馨香穓射,可以煎熬,彼州之人,仰以为储。斯调国名也。按:《海药本草》云:按《异物志》云生西域,二月开花,四、五月结实如瓜,可益气安神养血生肌,久服健人也。李时珍曰:“又有齐墩果、德庆果,亦其类也。”他还引陈藏器曰:“子如瓜,可为茹,其汁香美,如中国用油。”作者认为,摩厨子是今之木犀科植物油橄榄,果实可供食用,亦用于榨取橄榄油。原产地中海区域,古希腊、古罗马早有栽培。
2.4.5 钩栗。味甘平。主不饥,厚胃肠,令人肥健。子似栗而圆小,生江南山谷。树大数围,冬月不凋,一名巢钩子。又有雀子小圆黑,味甘,久食不饥,生高山,子小圆黑。又有槠子,小于橡子,味苦涩,止洩痢、破血,食之不饥,令健行。木皮、叶煮汁与产妇饮之止血。皮树如栗,冬月不凋,生江南,子能除恶血、止渴也。陈藏器还在此提出多种壳斗科植物如雀子小圆黑、槠子、橡子、皮树等,均系当时的民间称谓,有的一直延续到今天。果实相似,难于鉴别。一般认为槠子的基原是苦槠(青椆)或面槠;橡子是栎或青?。
2.4.6 石都念子。味酸小温无毒。主痰嗽、哕气。生岭南,树高丈余,叶如白杨,花如蜀葵、正赤,子如小枣,蜜渍为粉,甘美益人。隋朝植于西苑也。按:时珍称都念子。按岭表异云:倒棯子窠丛不大,叶如苦李,花似蜀葵,小而深紫,南中妇女多用染色。子如软柿,外紫内赤,无核,头上四叶如柿蒂,食时必捻其蒂,故谓之倒捻子,讹而为都捻子也,味甚甘软。所言似是柿科植物。苏东坡名为海漆,亦名胭脂子。
2.4.7 君迁子。味甘平,无毒。主止渴去烦热,令人润泽。生海南,树高丈余。子中有汁如乳汁。《吴都赋》云:平仲君迁。按:《海药本草》云,谨按刘斯《交州记》云,其实中有乳汁,甜美香好,微寒无毒。主消渴烦热镇心。久服轻身,亦得悦人颜色也。
2.4.8 韶子。味甘温无毒。主暴痢心腹冷。生岭南,如栗,皮肉核如荔枝。《广志》云韶叶似栗有刺,斫皮内白脂如猪,味甘酸,亦云核如荔枝也。果核(种子)有毒。
2.4.9 甘蓝。平。补骨髓,利五脏六腑,利关节,通经络中结气,明耳目,健人,少睡,益心力,壮筋骨。此者是西土蓝,濶叶可食。治黄毒者,作葅经宿渍,色黄,和盐食之,去心下结伏气。即现代所称的包菜、包心菜、卷心菜、洋白菜。此物来自西土。《千金·食治》称蓝菜,《本草拾遗》又称西蓝。
2.5 《人兽鸟鱼虫·陈藏器余》
2.5.1 灵猫阴。味辛温无毒。主中恶鬼气、飞尸、蛊毒、心腹卒痛、狂邪鬼神如麝。用之功似麝。生南海山谷如狸,自为牝牡,亦云蛉狸。《异物志》云,灵狸一体,自为阴阳,刳其水道连囊,以酒洒,阴干,其气如麝,杂真香,罕有别者,用之亦如麝焉。按:灵猫阴最早报告为《异物志》,入药首载于《本草拾遗》,其“阴阳一体”的错误认识,一直延续到清代的本草,如《本草求原》。其香囊,陈氏谓“水道连囊”,李时珍同之,清赵其光谓阴道连囊,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1926年)则以灵猫阴为灵猫生殖器,谓脐部有香囊。今定基原为灵猫科动物大灵猫,其肛腺在尾下开口,通向一大囊,其中积累一种油腻的、似麝香分泌物,即灵猫香。另同属动物小灵猫也产灵猫香,含香猫酮及粪臭素等,可制香水。《异物志》称白蛤狸。
2.5.2鳀、鱼白。主竹木如肉经久不出者,取白傅疮上,四边肉烂即出刺。一名鱼鳔。按:最早载《齐民要术》,入药以《本草拾遗》为先。《海药本草》谓:鳔烧灰,傅阴疮、瘘疮、月食虫疮。李时珍谓:止折伤血不止。今基原定为大黄鱼、小黄鱼、鳇鱼的鱼鳔。甘平无毒,用于补肾益精、滋养筋脉。今岭南多用于补虚,作食品。
2.5.3 文鳐鱼。 无毒。妇人临月带下,令易产,亦可烧为黑末,酒下一钱匕。出南海,大者长尺许,有翅与尾齐,一名飞鱼。群飞水上,海人候之,当有大风。《吴都赋》云:“文鳐夜飞而触网”是也。按:鉴真大师漂流到海南时,曾见到飞鱼。李时珍谓:甘酸无毒,已狂、己痔。今基原定为飞鱼科动物燕鳐鱼。
2.5.4 海豚鱼。味咸无毒。肉主飞尸、蛊毒、瘴疟。作脯食之,一如水牛肉,味小腥耳。皮中脂肪摩恶疮、疥疮、痔瘘、犬马痛疥杀虫。生大海中。按:时珍云,其状大如数百斤猪,形色青黑如鲇鱼,有两乳类人。数枚同行,一浮一汲谓之拜风,其骨硬,其肉肥,不中食,其膏最多。今基原定为海豚科海豚,其皮下脂肪因部位不同而成分不同,而维生素A含量是与鳕鱼肝油相匹敌。出南海、东海。
2.5.5 海马。谨按《异志》云生西海,大小如守宫虫,形若马形,其色黄褐,性温平,无毒。主妇人难产,带之于身神验。按:《图经》云,生南海,头如马形,蝦类也。妇人将产带之、或烧末饮服,亦可手持之。《异鱼图》云,收之暴干,以雌雄为对,主难产及血气。时珍曰,海马雌者黄色,雄者青色,暖水脏,壮阳道,消瘕块,治疔疮肿毒。今基原定为海龙科动物克氏海马、刺海马、大海马、三斑海马、日本海马等。其提取液有雄性激素样作用,用于补肾壮阳,善治阳萎。
2.5.6 留师蜜。味甘寒,主牙齿慝痛、口中疮,含之。蜂小如指头大,正黑色,啮竹为巢,蜜如稠糖,酸甜好食。方言云:留师竹蜂也。按:时珍曰,《六帖》云:“竹蜜蜂出蜀中,于野竹上结巢,绀色,大如鸡子,长寸许,有蒂,巢有蜜,甘倍常蜜”,即此也。今人家一种黑蜂,大如指头,能穴木而居,腹中有蜜,小儿扑杀食,亦此类也。竹蜂今基原定为木蜂科木蜂的干燥全体。广东多产,且临床常用,治咽喉肿痛,袪风定惊。民间常将竹蜂放入载盐器皿中腌制,称咸竹蜂,每用1-2只或2-4只捣碎泡水饮。
2.2.7 赤翅蜂。有小毒。主蜘蛛咬及疔肿疽病疮,烧令黑和油涂之;亦取蜂巢土,醋和为泥,傅蜘蛛咬处,当得丝。出岭南,如土蜂翅赤头黑,穿土为窠,食蜘蛛,大如螃蟹。遥知蜂来,皆狼狈藏隐,以预知其处,相食如此者无遗也。按:今基原定为胡蜂科赤翅蜂。
2.2.8 桂蠹。桂中者,辛美可噉,去冷气。按:时珍曰:按汉书《南粤王传》,南越尉佗,献桂蠹一器。又《大业拾遗录》云,隋时,始安献桂蠹四瓶,以蜜渍之,紫色,辛香有味,啖之去痰饮之疾。则此物自汉、隋以来,用充珍美矣。
3.启示
一是陈藏器在《唐本草》颁发后,发现尚有许多药物遗漏,他作了大量的拾遗工作。据《政类本草·陈藏器余》统计,不下475种;其中岭南所产药物及海上传来者不下63种,约占13%,基源清楚、今仍使用者30种,约占其6.3%,从而大大丰富了我国药材特别是南药、海药的品类。尽管增补药材中有若干毫无价值者,但瑕不掩玉,大多有用,其功实不可没。
二是陈藏器还重视相似药物的鉴别,如壳斗科植物的钩栗、雀子小圆黑、槠子、橡子、皮木等;棕榈科植物桄榔、槟榔、棕榈、蒲葵等。在防止中毒方面,还提出诸金有毒、诸果有毒、诸肉有毒、诸木有毒等。
三是陈藏器对南方水气为病,专有一论,颇有见地。谓“昔马援南征多载薏苡人;闵叔留寓,常食猪肝,盖以为湿疾也;江湖间露气成瘴,两山夹水中气疟,一冷一热相激成病癥。此三疾俱是湿为,能与人作寒热,消铄骨肉,南土尤甚,若欲医疗,须细分析,其大略皆瘴类也。人多一概医之则不差。”他强调南方瘴疟多发,湿气重,治疗应仔细鉴别分析,不应一概而论。
四是陈藏器祖居四明,为官京兆三原,史书未曾载有他曾旅游南土,但他如何撰写出如此众多的南药海药,有的还具体入微呢?推断有两点是非常重要的。一者,是他重视搜集相关文献,我们看到文中引出有:《异物志》、《南方草木状》、《太康地记》、《南越志》、《广志》、《广州记》、《南州记》等博物、地理类书籍多种,这些书的作者大多出自或亲到过岭南,能提供第一手资料。二者,是他重视搜集民间经验,如会州白药、甘家白药、陈家白药可能都是访问所得。其中也有不少来自祖居两广沿海的俚人经验,因而难于排除他与南人、南地的接触。至于众多的海药,如岭南人已经吃上海枣、腰果、开心果等来自舶上的多种干果,用上婆罗门白药、赤药、腊肠树种子、迷迭香等多种海药的记载,难于排除他与蕃人蕃舶的接触。
五是陈藏器还作过一些动物实验观察。如在稻米条中写道:“穤米(即稻米)性微寒,妊身与杂肉食不利子。作糜粥食一斗主消渴,久食之令人身软。黍米及糯饲小猫犬令脚屈不能行,缓人筋故也”。他最早观察到妊妇及新生儿脚气和久用稻饲猫犬可致脚气,实在令人敬佩。
参考文献:
1. 编写组.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史.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413-414
2. 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序例.影印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3. 李时珍.本药纲目·序例·历代诸家本草.校点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5
4. 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
5.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海南植物志.第一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222
6.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缩印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
7. 关克俭,诚静容.拉汉种子植物名称.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
8.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二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
9.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译编.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5.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338
10.编写组.广东中药志.第一卷.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4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