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颗星星送给你:神奇的雷公墨
何贤伟
质地细腻、坚韧温润、色泽美观的玉石,是具有珍宝价值的矿石精华。人类从数万年前石器时代开始,在打造工具过程精选发现玉石,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文物中均可见玉雕制品。东汉著名学者许慎(约58年—约147年)所著《说文解字》赞誉“玉,石之美者”,现代《辞海》则称玉石为“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目前流行的天然玉石品系繁多,以硬度大、较透明、细腻温润、色彩鲜艳的优质高硅矿石最为著名,如结晶或微晶硅酸盐类翡翠硬玉、羊脂白软玉、青金石、水晶,隐晶质高硅的玉髓、玛瑙、欧泊、黄龙玉、雷公墨等,五彩缤纷。
雷公墨广泛散布于地球东半球中南部,约占地球表面十分之一面积,宏大广博,一些学者推测,是月球高硅岩体受小行星超高速强烈撞击,在超高温高压条件下气化、熔融,发生强烈的物理化学变化,抛射到宇宙、在天空飞行,犹如满天星斗金光四射,被地球强大引力捕获散落并快速冷凝塑性变形的超级陨石暴雨的产物,也称熔融石、玻璃陨石(tektite),我国又称霹雳屑、雷公石、雷公玉、天星石、星宿石、月光宝石。雷公墨呈墨黑色、绿褐色,半透明,薄片在强光透射下呈橄榄黄色、橄榄绿色、金黄色,二氧化硅含量高,隐晶质,玻璃或油脂光泽,贝壳状断口;比重约2.4,摩氏硬度5—6,年龄约80万年。天然标本一般为几克、几十克,部分数百克以上,广泛散布于中国南部—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地;形状丰富多变,有液滴状、椭球状、饼状、哑铃状、长棒状、碎胡桃壳状、球状、棋粒状、纽扣状及不规则块状等,表面保存极为丰富的气印、气眼、凹坑、流纹、突斑等空气动力刻蚀及塑性变形印迹,因形态精美、资源稀有、成因独特、开发久远,雷公墨集陨石、药石、奇石、宝玉石、观赏石于一身,特别是随着雕琢技艺日益成熟,成为被追捧的新宠。
唐代以来,我国学者长期引领雷公墨的玉石、药石、陨石等方面价值的创造性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初唐杰出药物学家陈藏器在其739年写成的药物专著《本草拾遗》“玉石部”卷第二中描述:“ 霹雳针,无毒,主大惊失心,恍惚不识人”,“出雷州并河东山泽间,因雷震后时,多似斧,色青黑,斑文,至硬如玉。作枕,除魔梦,辟不祥。名霹雳屑也”,“其形非一,或言是人间石造,纳与天曹,不知事实”,开创性地对雷公墨进行最早命名,颜色、形态、斑纹等描述,深入药物学、玉石学研究,发现通过作睡枕等使用,具有安神志、镇失神、治惊慌、除魔梦、辟不祥等神奇功效,初步提出雷击成因的设想。
中唐大和(827—835)初年进士房千里,曾任端州别驾、高州刺史等职,所著《投荒杂录》记载雷州半岛一带“时有雷火发于野中,每雨霁,得黑石,或圆或方,号雷公墨。凡讼者投牒,必以雷墨杂常墨书之为利”,成为历史上正式命名雷公墨的学者。房千里初步系统地描述了雷公墨的产出条件、色泽特征、基本形状,以极为精炼质朴的遣词,完成了富有东方神韵、形象生动、流传千古的“雷公墨”命名。特别是记载了当地百姓认为可借助雷电轰击所形成的雷公墨,将所携带雷霆惊天动地的超强威力、神助特异功能可以出神制胜——使用雷公墨与通常墨块混合研磨的墨汁所书写的状牒,往往可以取得诉讼胜利等神奇传说,异常感人。
晚唐昭宗年间(889—904年)任广州司马的刘恂,在五代初年著作《岭表录异》所载雷州雷公庙:“每大雷雨后,多于野中得黳石,谓之雷公墨。叩之鎗然,光莹如漆。又如霹雳处或土木中,得楔如斧者,谓之霹雳楔。小儿佩带,皆辟惊邪”,认为雷公墨具有镇惊、辟邪等药用功效,尤其是幼儿少年佩带功效更佳。
北宋杰出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神奇中记载,雷州多“雷神所坠”的雷斧、雷楔,提出雷击成因观点。
明初道教巨著《道法会元》(公元1444年刊行)第七十三卷“天篆雷书”描述“雷楔……亦名石脂,今雷州人多有收得者。可磨与小儿服饵,止惊去邪气。医者多不明出之源。雷州人云:一番大雷迅风,间有飞落。但大小形块不同。坚如金石,磨有光艳,沉黑至重”“雷墨,乃万年龙潜之鳞,行雨骤疾,飘坠于世。大者数斤,小者如笏如锭,磨之坚黑奇异”,提出雷公墨诸多玉石描述。
明代伟大药物学家李时珍对雷公墨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在其1578年完成的名著《本草纲目》“石部”第十卷“金石”之四“霹雳砧”、“雷墨”等论述中描述雷公墨“坚硬如石,黑色光艳至重”“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星陨为石。则雨金石、雨粟麦、雨毛血及诸异物者,亦在地成形者乎?必太虚中有神物使然也”,“诸雷物佩之,安神定志,治惊邪之疾”,创造性提出雷公墨的陨石属性假想,实属世界领先。认为雷公墨是太空雷神、神龙所遗落的玉佩、神珠,蕴藏着奥妙的神助生威功能,作装饰器物佩带使用,具有显著的宁志安神、镇惊辟邪、解毒祛疾等保健价值。
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广东番禺人,晚年著成《广东新语》等传世之作,其中卷六“神语•雷神”中记载:“雷州英榜山有雷神庙……岁之二月,雷将大声,太守至庙为雷司开印。八月,雷将闭藏,太守至庙为雷司封印。六月二十四日,雷州人必供雷鼓以酬雷,祷而得雷公之墨,光莹如漆,则以治邪魅惊痫及书讼牒。得雷屑或霹雳砧,则以辟婴儿惊,以催产。霹雳砧一名雷公石……石为雷,而龙常生石中,龙之生即雷之生也。雷以石为胎,其起也,破石而出,石迸散于人间,故为雷公之石也。”屈大均又一次把目光投向雷州半岛,详细生动纪录了雷州祭雷习俗,新创“雷屑”、“雷公石”称谓,提出“雷以石为胎,其起也,破石而出,石迸散于人间,故为雷公之石”,大胆假想雷公墨的陨击成因。
从初唐陈藏器对雷公墨的“多似斧,色青黑,斑文,至硬如玉。作枕,除魔梦,辟不祥”等描述,到明代李时珍“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星陨为石……必太虚中有神物使然也”“诸雷物佩之,安神定志,治惊邪之疾”等有关雷公墨陨石成因及奇妙功效的论断,突显了雷公墨的神奇身世、独特功效、玉石特征,以及古老东方文明的传奇。
(本文为本网站特邀撰稿人首发署名原创作品,凡转载及引用,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