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教神霄派雷神崇拜对雷公墨文化的承传弘扬
何贤伟
道教是发源于中国本土的古老宗教,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发端于道德哲学巨匠老子《道德经》、庄周《庄子》等经典流派。从原始的敬天祭祖,到殷商时期天神崇拜,逐步演变神化为教义,以天地崇拜而著称,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宗旨,宣扬气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负、乐生好善。在历史上,道教与儒学、佛教一起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道教神霄派的雷神崇拜,对推动雷公墨文化的承传弘扬产生了历史性重要作用。
一、道教神霄派源流及基本特点。道教经不同历史时期的衍化发展,产生了繁复的教派。各种教派经过上千年的分化合流,至魏晋时期,道教根据法术原理不同,分化为上层士族丹鼎道教、下层民间符箓道教,即分别为全真道、正一道。宋元明期间,因受朝廷大力支持,代表民间崇拜诸神的正一道进入兴盛时期。神霄派是正一道――符箓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在北宋末年从天师道演化形成,曾受宋徽宗推崇,流传于南宋至元明,代表人物为王文卿、林灵素。 神霄派主要修习五雷符,认为行此法可役鬼神,致雷雨,除害免灾。其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内外合一,认为天与我同体,人之精神与天时、阴阳五行一脉相通,此感必彼应;而其基础又在于行法者平时的内修,行法者内修功行深厚,风云雷雨可随召而至。在其立派宝典中描绘:“高上神霄,去地百万。神霄之境,碧空为徒。不知碧空,是土所居。况此真土,无为无形。不有不无,万化之门。积云成霄,刚气所持。履之如绵,万钧可支。玉台千劫,宏楼八披。梵气所乘,虽高不巍。内有真土,神力固维。太一元精,世不能知”。可见神霄是指道教神仙所居的最高仙境,神霄道士以此名其派,取其高远尊贵之义,也隐含通过建立崇高玄幻境界,以利产生更大影响及吸引更多受众等意图。

二、神霄派有关重要籍典。根据始刊于明代初期英宗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的巨著《正统道藏》,其中的《道法会元》全书二百六十八卷,收载宋元至明初时期清微派、东华派、丹阳派、净明派等众多符箓派道法,所收各种符法、秘诀、隐书、灵文、斋仪等多达百种以上,特别是书中收有白玉蟾(公元1134—1229年,号海琼子)、王文卿等名家的道法论说,是研究宋元明诸派道法及理论的重要资料。其中收录神霄派道法数量为最多,从卷五六至卷一五四将近百卷,占各流派著作之首。书中超高频率反复使用了雷、雷电、雷霆、雷轰、雷震、霹雳等一系列与雷、雷神有关联的关键词,充分体现神霄派修习五雷符的具体内容,繁复陈述通过修炼、运用五雷符,可以达到“役鬼神,致雷雨,除害免灾”等目的及玄奥功效,以此建立雷神崇拜的理论体系,进而强化崇雷敬霆的教化,推广普及雷神文化影响。

三、经典古籍对雷公墨的详细记载。《道法会元》卷之七十三“天篆雷书”分别以“辩明雷嗔”、“雷霆神器”两大条目,详细描述雷公墨特征及法术用途,属历史古籍记载雷公墨内容丰富而详实的一大集成,承前启后、影响深远。一是“辩明雷嗔”:“嗔人,多用雷楔击之。楔乃东海蓬莱山所产,亦名石脂,今雷州人多有收得者。可磨与小儿服饵,止惊去邪气。医者多不明楔出之源。雷州人云:一番大雷迅风,间有飞落。但大小形块不同。坚如金石,磨有光艳,沉黑至重。逮至雷州,每一年之间百十番大雷飞电,遇者常惑。原其所由,盖雷州多雷,乃雷霆所管之分野也。又曰地近蓬莱司,故多雷,号曰雷州。州之有祠,官民甚畏其威灵也。昔汉明帝时,曾进雷鼓锤钻之属于庙。一夕风雨大作,为神物摄去。可知其灵感矣。凡雷嗔人物之处,即诵雷霆嗔咒,咒水洒之。或辩嗔文,咒曰:雷光神威,天地不祥。玉京秘法,流光紫庭。魁罡真令,神辉斗柄。厉厌咸消,众魔伏正。太极五雷,至心谛听。唵。火令勑摄”。二是“雷霆神器”:“雷砧,亦曰雷楔。嗔人则魂魄飘零,击物则形体粉碎。嗔后经厌而不收,故落人间。似铁非铁,似石非石。磨水同阿魏服,能下痨虫也。雷斧,亦曰鈜。其斧似铜铁相混之状,坚重异常,刃利色坚。击山震石,以此斫劈,神威最烈也。毕,不复用,故落人间。雷锤,号曰仙灵锤。凡呜击雷鼓用此。其状如铜铁色,坚重异常。昔陈时苏诏曾收此锤,与柄皆似铁,其大如拳许,重九斤。雷钻。经云:恶逆至重者,嗔之以此钻钉入脑顶,变化穿透於踵。其状似铁,长二尺五寸。用事毕,以经厌不用,故落於世。湖湘间,人多有收得者。雷珠,乃雷部所衔之物,因风云骤疾,遗落人间。有收得者,夜放神光射室。大可三寸许。雷环,乃雷神所佩玉环也。因行雨急速,坠落人间。此环夜放光彩。大可三四寸。可辟妖恶。雷墨,乃万年龙潜之鳞,行雨骤疾,飘坠于世。大者数斤,小者如笏如锭,磨之坚黑奇异”。
四、《天篆雷书》对雷公墨文化承传及提炼弘扬。深入研究从唐代以来不同时期有关学者、典籍对雷公墨的论述,以及《道法会元》“天篆雷书”的雷神崇拜,可发现之间具有重要关联及承传弘扬关系。一是《天篆雷书》承传了众多先贤对雷公墨的研究成果及精华。如早期对雷墨、雷庙的雷神崇拜描述。唐代文学家李肇《国史补》右卷下“人食雷公事”记载:“雷州春夏多雷,无日无之。雷公秋冬则伏地中,人取而食之,其状类彘。又云与黄鱼同食者,人皆震死。亦有收得雷斧、雷墨者,以为禁药”,突显神化雷公的威严。又如唐代末年著名学者刘恂《岭表录异》“雷公庙”所作记载:“雷州之西有雷公庙。百姓每岁配连鼓雷车。有以黄鱼彘肉同食者,立为霆震,皆敬而惮之。每大雷雨后,多于野中得黳石,谓之雷公墨。扣之鈖然,光莹如漆。又于霹雳处或土木中,收得如楔如斧者,谓之霹雳楔。与儿带,皆辟惊邪,与孕妇人磨服,为催生药,必验”,描述雷州百姓敬畏雷神,以及实用雷公墨的神奇功效。再如北宋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神奇”篇中记录:“世人有得雷斧、雷楔者,云雷神所坠,多于震雷之下得之,而未尝亲见。元丰中,予居随州,夏月大雷震一木折,其下乃得一楔,信如所传。凡雷斧多以铜铁为之;楔乃石耳,似斧而无孔。世传雷州多雷,有雷祠在焉,其间多雷斧、雷楔”以亲眼所见情景,将雷公墨、雷霆描述得出神入化。二是开启雷公墨与雷神崇拜的提炼改造。在生产力及人类认识利用大自然的能力水平低下条件下,民间百姓从畏惧雷电等灾害性大自然现象,衍生出对雷电等大自然的神化膜拜,对成因不明的雷公墨,一时也信奉成为雷神的产物,并且为宗教所强化及利用。“天篆雷书”中创造性提炼出雷砧、雷斧、雷锤、雷钻、雷珠、雷环、雷墨等多种雷神崇拜具体对象,特别是记载“雷墨,乃万年龙潜之鳞,行雨骤疾,飘坠于世。大者数斤,小者如笏如锭,磨之坚黑奇异”,大胆提出雷墨“乃万年龙潜之鳞”等假设,将雷公墨与雷神——天龙化身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雷公墨乃成年神龙之鳞甲,极具想象力,具有重大创造意义。三是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对照晚明著名博物学家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1578年刊印)所载《雷书》等有关内容,可确认所谓《雷书》,就是《道法会元》卷之七十三“天篆雷书”。《本草纲目》吸收了其中的具体描述,从而极大丰富了药典的内容,深远影响普通民众对雷公墨的关注。同时,从道教渠道及形式,影响众多信徒,源源不断吸纳道士对雷公墨神化作用的道法传布。
(本文为本网站特邀撰稿人首发署名原创作品,凡转载及引用,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