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首页   天宝鉴赏   陨石博览   雷墨精品   资源开发   探索发现   视频分享   与我交流
伟大的雷公墨研究鼻祖——唐代杰出博物学家陈藏器
时间:2019-11-15 17:57:00   信息来源 : 雷公墨博览-管理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天宝鉴赏 > 动态信息
伟大的雷公墨研究鼻祖——唐代杰出博物学家陈藏器
——纪念《本草拾遗》撰成1280周年专稿
韩江舟
 
华夏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犹如一座宏大的宝库,具有永远挖掘不尽的源泉潜力。翻开一本本厚重古籍潜心研读,再涉猎国际间的科研成果,进行具有大尺度历史时间纵深、遥远空间跨度的比对,悠然可见,浩瀚的玻璃陨石——雷公墨研究成果高峰之巅,有一颗璀璨的巨星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夺目,他便是盛唐以来名垂千古的雷公墨研究鼻祖——伟大的博物学家陈藏器,力助他登上高峰取得殊荣的,是1280年前撰成的巨著《本草拾遗》。
 
一、巨著《本草拾遗》将霹雳针——雷公墨载入史册
据史料记载,陈藏器(公元687757),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在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任京兆府三原(今陕西)县尉。他自幼随父辈涉外采药,研辩药草,施术治病,解民疾患,一生极其重视广泛搜集各地药物,钻研历史文献,荟萃南北方和国内外的医药资料,于迄今1280年前的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撰成十卷版巨著《本草拾遗》,其中《序例》一卷、《拾遗》六卷,《解纷》三卷。相比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颁布的第一部官方药典《新修本草》, 80年后所刊行的《本草拾遗》所新增收载石髓(钟乳石)、石黄(雄黄)、磁石毛(磁铁矿)、马脑(玛瑙)、霹雳针(雷公墨)等矿物药物及其他药物多达712种。陈藏器将中药的药物性能归纳10类: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作为临诊处方基本法则,发展成后世“十剂”方剂分类法,至今仍为中医界所应用。《本草拾遗》倡导“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本草茶疗”等理念,唐玄宗赐以“茶疗鼻祖”称号,一举奠定了陈藏器在我国医药领域的杰出地位,并为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茶圣陆羽撰写世界上首部茶叶专著《茶经》夯实重要基础。
《本草拾遗》刊行后,在世间广为流传,后世播及海内外。如北宋《证类本草》、明代《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以及日本等医药专著,均大量收录其中的药物,对后世形成深刻影响。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盛赞陈藏器“其所著述,博极群书,精该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教授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中,称陈藏器为“八世纪伟大的药物学家”。非常可惜的是,因历史久远、朝代更迭,该书已佚散,基本内容散见于宋代《太平御览》、明代《本草纲目》、清代《四库全书》等著作之中。所幸的,经中医史学、本草文献学专家、本草文献整理研究奠基者尚志钧教授所担纲的艰辛整理,安徽科技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本草拾遗〉辑释》,让伟大的《本草拾遗》著作重现概貌。
今天,让我们郑重翻开《〈本草拾遗〉辑释》,在《玉石部卷第二》中赫然可见矿物类药物“霹雳针”词条,首次将广泛散布于中国南方、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地雷公墨载入伟大药典及不朽史册:霹雳针:无毒。主大惊失心,恍惚不识人,并下淋;磨服,亦煮服。此物伺候震处,掘地三尺得之。其形非一,或言是人所造,纳与天曹,不知事实。今得之,亦有似斧刃者,亦有如锉刃者,亦有安二孔者,一用人间石作也。注:出雷州,并河东山泽间,因雷震后时。多似斧,色青黑,斑文,至硬如玉。作枕,除魔梦,辟不祥。名霹雳屑也。
 
二、《本草拾遗》对雷公墨研究的重要成果
公元739年陈藏器刊行《本草拾遗》,从分部、药物条目、具体内容,再到附注,仅以120多个精炼文字,简明扼要、形象生动、科学准确,远见卓识,从雷公墨的药物学、命名学、玉石学、奇石学、成因学、产出特征、产地分布等方面作出开创性的系统阐述,首开了多学科创造性研究的先河,并取得丰硕成果,形成自古至今的深刻影响,引领了中国在研究挖掘利用雷公墨资源的世界潮流。比西方学者Joseph Mayer1787年发表第一篇关于论述捷克玻璃陨石的文章,早出1048年;比进化论创立者达尔文于1844年发表澳大利亚发现“似曜岩”——纽扣状玻璃陨石论文,早出1105年;比1900F.E.Suess用希腊语“熔融”命名璃陨石(英文转译为Tekitte),早出1161年。
(一)药物学研究。一是以“无毒”说明性状平和。二是以“主大惊失心,恍惚不识人,并下淋”说明主治病种。三是以“磨服,亦煮服”说明制药服用方法。四是以“作枕,除魔梦,辟不祥”,附注补充了除服用之外,可制作用具使用。开创性尝试雷公墨药物医疗实用价值,主要疗效为安神、镇惊、辟邪、祛魔,以及利尿等功效。后世对雷公墨的药用价值尝试均大同小异,包括明代李时珍等人的做法,主要用作益安神、镇惊吓、除魔梦、辟不祥等。
(二)命名学研究。“霹雳”是强烈雷电现象,通常与“雷”同义,显有书面语的意味但通俗不足。《本草拾遗》以“霹雳针”为主名,附注“霹雳屑”命名,是以霹雳加形状的方式命名,即以霹雳为主导,加上长形针状,不规则碎屑状、碎块状,以及“亦有似斧刃者,亦有如锉刃者”等形状特征进行概括而命名,为后世采用更准确简练的雷加颜色方式命名方法,为广泛接受并流传至今的雷墨、雷公墨等命名,打下坚实基础。
(三)玉石学研究。我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爱玉国度,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定义“玉,石之美者”,弘扬润泽以温等五德学说,有力推进了国人对美玉的向往。《本草拾遗》以“玉石部”分篇为统领,以“多似斧,色青黑,斑文,至硬如玉”等简约描述,突显霹雳针所具有青黑色、气印斑纹、致密坚硬(摩氏硬度5.56)等温润光洁的玉石特性,以及“作枕”的可打造雕琢实用的潜质,开启了雷公墨玉石研究的典范。其实,在药物学研究中所提出的安神、辟邪等功效,也是玉石学的重要延伸部分,收藏及佩带等可健身益体。
 
(四)奇石学研究。《本草拾遗》以“亦有似斧刃者,亦有如锉刃者,亦有安二孔者,一用人间石作也”“多似斧,色青黑,斑文,至硬如玉”“作枕,除魔梦,辟不祥”等描述,揭示雷公墨的色奇、形奇、纹奇,以至功能神奇等灵妙。
(五)成因学研究。《本草拾遗》以“霹雳针”“霹雳屑”“此物伺候震处”“出雷州”“因雷震后时”等描述,将雷公墨的成因集中指向霹雳、雷、雷震,形成了“雷击成因说”的雏形。同时,描述“其形非一,或言是人所造,纳与天曹,不知事实”“一用人间石作也”,鬼斧神工?天工人造?发出难知事实等感叹!
(六)产出特征。《本草拾遗》以“此物伺候震处,掘地三尺得之”“出雷州,并河东山泽间,因雷震后时”等描述,将雷公墨分布于南方的山水之间,埋藏于松散砂土地层之下,用工具挖掘,或因雷雨冲刷可以发现收获。
三、对雷公墨产地分布的神奇概述
《本草拾遗》描述“霹雳针……出雷州,并河东山泽间”,明确指出雷公墨的产地位于雷州,以至河东一带的山水之间,分布范围广泛,资源丰富。然而,具体产地情况如何,历经1280年之后还能否考证吗?
(一)雷州产地的广泛共识。雷公墨主产于广东雷州地区的看法说法,一直与众人认识及实际一致相符,被广泛接受认可,甚至可以成为雷公墨产地的地理标志。例如,唐代文学家李肇在公元713824年所著《国史补》名著“人食雷公事”篇中记载,“雷州春夏多雷,无日无之。雷公秋冬则伏地中,人取而食之,其状类彘。又云与黄鱼同食者,人皆震死。亦有收得雷斧、雷墨者,以为禁药”。又如,首创雷公墨命名的唐朝大和(公元827835)初年进士房千里,在其名著《投荒杂录》中记载“唐罗州之南二百里至雷州,为海康郡。雷之南濒大海,郡盖因多雷而名焉……又时有雷火发于野中,每雨霁,得黑石,或圆或方,号雷公墨。凡讼者投牒,必以雷墨杂常墨书之为利”。还有众多后世学者,均记载雷州是雷公墨的主产地,或是唯一产地。
(二)雷公墨产于河东山泽间的考证。陈藏器独树一帜,慧眼独到,遥遥领先于后世学者,或明显有别他人,提出雷公墨产地除雷州之外,尚有“河东山泽间”的论断。但是,“河东”是实在的,还是推测的产地?据目前可查的注解,“河东”往往是指黄河中游以东地区的山西西南部一带的古代河东郡,但那里并非雷公墨产地,那么“河东”究竟是指何地,又在何方?经过长期对众多史籍的反复考究、文物史迹的深入追索,本文终于取得重要证实史料。
 
据考证,在云南昆明安宁市城南20公里鸣矣河乡小石庄村葱蒙卧山上,保现存有一块完好的立于唐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大周故河东州剌使之碑",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该碑文为成都闾丘均所撰,安宁王善宝所书,为纪念王善宝之父河东州剌使王仁求的历史功绩而树立。碑体砂石质地,通高4.01,碑身高2.03、宽1.17、厚0.36,赑屃座,长2.6、高0.89,现建有碑亭妥善保护。碑文共计1628字,盛赞王仁求任河东州刺史期间,建议唐廷设置姚府以西20余州加强西南边疆的开发管理,力助唐将讨平阳瓜州刺史蒙俭与土酋和舍之乱而建立战功。王仁求生年不详, 卒于咸亨五年(公元674),安宁郡人,西爨白蛮大姓酋长,出身使持节河东州诸军事,河东州刺史及护军。从该碑可证史实,在唐代武则天当政年代,曾经短期设立过河东州,王仁求曾任其长官剌使。
然而,东河州又在何处?史料奇缺。根据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于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成书的《通典》中“西爨自云本河东安邑人,七世祖事晋南宁州刺史,属中原乱,遂王蛮夷”等记载,可以确认“河东安邑”即为河东州安宁邑;另据当代《安宁县地志资料调查书》“唐武德元年(618年)东川人阿宁牧牛砥出盐井,特改连然县为阿宁州,阿与安音近,又改安宁”等史料,可以确认,在伟大祖国的西南边陲之地,在今云南昆明安宁市周边广大地域,属于盛唐期间古东河州辖区。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地质学家李达明老先生,早在1962年深入雷州半岛、海南岛等地,完成了我国近代首次科学调查研究雷公墨任务,在《地质科学》杂志19632月刊发表了《雷州半岛与海南岛玻璃陨石—“雷公墨”的调查与初步研究》论文,开创我国现代研究雷公墨新篇章。文中鲜明提出“从近邻地区的分布情况来看,估计我国广西南部、云南东南及南部都是有可能发现雷公墨的地区。希望能引起这些地区地质工作者的注意”等科学论断,召启加强西南地区科学考察的必要性。经国内外专家学者及众多石农的长期的不懈努力,现已有繁多科研资料及实物成果可完全证实,国际性河流红河水系以东地区,即现云南文山州、红河州等原属古东河州南缘的广大区域,产出大量具有世界性特色的绞丝纹(俗称发财纹)雷公墨,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雷公墨产地,证实了陈藏器先贤所记载的真实性、准确性,对先贤肃然起敬的激动,在我们心头油然面生!
  
(本站于《雷公墨博览》网站运行七周年之际,特约专栏作者撰稿,向本站爱好者敬献考证力作。谨以此文,隆重纪念伟大博物学家陈藏器巨著《本草拾遗》撰成1280周年,并飨谢诸君对本站的关心、厚爱、支持!)
 
 

 

分享:
 
【发表评论(1)】
Leigongmo of Asia and Australia Expo
地址:海口市海府路73号 E-MAIL:leigongmo@qq.com 琼ICP备18004674号-1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IE或其他兼容浏览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