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海南澄迈逢岩奇石馆庆祝第十二个“8.30全国赏石日活动”暨雷公墨文化学术交流会,于2023年8月26日在海南省澄迈县福山逢岩奇石馆隆重举行,澄迈、定安、临高、昌江等市县观赏石协会负责人、广东、湛江雷公墨石友等参会人员约60人,会议由冯春光馆长主持并作雷公墨康养交流,海南省观赏石协会会长刘宏智致贺辞,雷公墨博览网站站长何贤伟介绍雷公墨研究动态并作雷公墨文化论文专题学术报告,与会石友进行鉴赏交流藏品。现将交流论文《玻璃陨石雷公墨称谓的渊源及流传》全文报告如下:
玻璃陨石雷公墨称谓的渊源及流传
何贤伟
雷公墨博览网站(www.Leigongmo.com) 海口 570203
摘 要:在唐代,从陈藏器于739年首次记载雷公墨药石,再到约于九世纪中叶房千里《投荒杂录》首创“雷公墨”称谓,以及李肇的著作成果,形成了原创性的雷公墨两大命名系列,即“霹雳”(雷击)系列、“雷公”(雷神)系列。五代以降,我国医药界、地理学界、宗教界等众多学者,继承和发扬唐代雷公墨经典论述遗产,分别著书立论,推动传承弘扬雷公墨文化,进一步衍生出诸多雷公墨称谓成果。在华南、西南雷公墨散集区,民间拥有众多地方特色的雷公墨名称,形成了“天星石”命名系列。
关键词:雷公墨 玻璃陨石 称谓 渊源 流传
作者简介:何贤伟(1962.8-),男,汉族,广东大埔人,学士,工程师,长期从事地质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及管理、玻璃陨石雷公墨科普等工作,E-mail:1242573733@qq.com。
玻璃陨石(tektite),在我国自古称之为雷公墨。唐代医药学家陈藏器于公元739年撰成《本草拾遗》,所记载的“霹雳针”是雷公墨的最早纪录。房千里约于九世纪中叶著成《投荒杂录》,其中著述:“雷州……时有雷火发于野中,每雨霁,得黑石,或圆或方,号雷公墨。”房千里就此成为历史上最早正式命名“雷公墨”的学者,其以极为精炼而质朴的语言,寥寥数语,将富有东方神韵的天然珍宝雷公墨描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名扬天下。深入梳理我国浩瀚的典籍宝库可发现,唐代至近现代,中外学者、民间百姓给雷公墨赋予了霹雳针、霹雳碪、雷墨、雷楔、雷公石、星宿石、天星石等一系列如串珠般形象生动的命名。本文尝试通过较为详实的史料梳理,清晰展示雷公墨称谓渊源及流传,以利更好地弘扬雷公墨文化,推动深化雷公墨研究。
一、雷公墨称谓首创渊源
我国雷公墨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经文物考古部门对海南三亚落笔洞遗址[1]、广西邕宁顶蛳山遗址[2] 、广西隆安娅怀洞遗址等地出土大量雷公墨石质的砍砸器、石片等考古发现,约在一万年前石器时代,华南地区古人类活动就已认识及利用了雷公墨。在文明昌盛的唐代,朝廷不断推动加快岭南地区开发发展,大批学者、流放官员关注研究岭南风物民俗,孕育了陈藏器、李肇、房千里等首创性研究著述雷公墨的著名学者,以经典著作确立了霹雳针、雷墨、雷公墨等命名,奠定了雷公墨称谓渊源。
(一)首创性研究著述雷公墨的名家
1.雷公墨研究鼻祖陈藏器。唐代著名医药学家陈藏器,自幼随父习医采药,广泛搜集各地药材良方,于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撰成《本草拾遗》巨著。其原书早佚,根据著名的本草文献学专家尚志钧教授整理、安徽科技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本草拾遗〉辑释》,其中“玉石部”卷第二记载:“霹雳针,无毒。主大惊失心,恍惚不识人,并下淋,磨服,亦煮服。此物伺候震处,掘地三尺得之。其形非一,或言是人所造,纳与天曹,不知事实。今得之,亦有似斧刃者,亦有如剉刃者,亦有安二孔者,一用人间石作也。注出雷州,并河东山泽间。因雷震后时,多似斧,色青黑,斑文,至硬如玉,作枕,除魔梦,辟不祥,名霹雳屑也。” 史上首次以朴素文字,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地将雷公墨载入不朽的药典史册,首个连创“霹雳针”、“霹雳屑”两个雷公墨称谓,对其基本形态、玉石奇石特征、产出状态、产地分布、药用价值及成因等方面作出阐述或推测,感叹其形态多样、来源不明而“不知事实”,首开创造性研究雷公墨的先河。
2.创立“雷斧”和“雷墨”命名的李肇。李肇历任监察御史、翰林学士、澧州刺史等职,史料称其“熟悉掌故,留心艺文”。在长庆三年(823年)著成《唐国史补》历史笔记,其中“人食雷公事”名篇中记载:“雷州春夏多雷,无日无之。雷公秋冬则伏地中,人取而食之,其状类彘。又云与黄鱼同食者,人皆震死。亦有收得雷斧、雷墨者,以为禁药。”准确记载了雷州盛行雷雨天气,民间畏惧雷震,在雷雨之后容易在野外地头收获斧楔状“雷斧”、墨块状“雷墨”等雷公墨。
3.首创“雷公墨”称谓的房千里。据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记载:“(房)千里,字鹄举,太和进士也,终于高州刺史。马使君与千里俱贬端州”,清代嘉庆年间董诰《全唐文》也称:“(房)千里,字鹄举,太和中进士。官国子博士,终高州刺史。”说明房千里太和(大和)中进士,曾官任国子博士,后被贬端州(即今广东肇庆),最终官任高州刺史。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增订本)》卷二七〇记载,房千里在唐代大中时(847-860年间)任高州刺史。房千里一生较长时间在岭南地区生活和任职,熟悉当地风土民情、历史掌故,著有《南方异物志》、《投荒杂录》等名作。《投荒杂录》原书早佚,其中精彩部分被北宋《太平广记》等历史名著收录而流传。据《太平广记》卷第三百九十四“雷二·陈义”记载:“唐罗州之南二百里至雷州,为海康郡。雷之南濒大海,郡盖因多雷而名焉,其声恒如在檐宇上。雷之北高,亦多雷,声如在寻常之外。其事雷,畏敬甚谨,每具酒肴奠焉。有以彘肉杂鱼食者,霹雳辄至……又时有雷火发于野中,每雨霁,得黑石,或圆或方,号雷公墨。凡讼者投牒,必以雷墨杂常墨书之为利。” 综上可推断,约于九世纪中叶,唐宣宗大中时期或略晚,房千里著成《投荒杂录》,全面总结先贤的成果,将雷神崇拜元素、宝石颜色特征相融合,形神兼备,正式创立了“雷公墨”命名,并形象生动地描述了雷公墨的颜色、形状,明确记载了雷州因多雷暴而得州名,当地悄然兴起敬畏崇拜雷神、以墨助讼等习俗。

(二)雷公墨文化发祥及特征
根据当代辞书《汉语大词典普及版》有关注解,“雷”即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响声,“雷公”即雷神,而“霹雳”即雷击。我国古代崇尚天地崇拜,民众对轰隆巨响、耀眼亮光等大自然神秘的威力尤其折服。战国屈原《远游》诗篇描述:“左雨师使经待兮,右雷公而为卫。”深刻反映了古代我国民众普遍对雷电自然气象现象的畏惧,随之产生对已被神化为司雷之神雷公的崇拜敬仰。
唐代记载雷公墨的经典均涉及同一地名“雷州”,反映该地丰富的雷公墨资源、独特的人文风情催生了经久不衰的雷公墨文化。雷州半岛地处亚热带滨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海运、渔业便利,物产丰富,为加快岭南地区特别是雷州半岛的开发发展,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朝廷将东合州改称雷州,雷州府管辖雷州半岛地区的海康、徐闻、遂溪三县。在随后公元739年至十世纪初叶的近200年之间,陈藏器、房千里等先贤先后深入研究雷州地区多雷雨地理特征、雷神崇拜等风物习俗、丰富的雷公墨资源,精心总结确立了“霹雳针”、“雷公墨”等称谓,创作出一批雷公墨经典著作,奠定了雷州半岛的雷公墨文化发祥地地位。自古雷州半岛及周边地区盛产雷公墨,迄今人们仍可在湛江市区、遂溪县、雷州市、徐闻县,以及周边地区的茂名(高州、化州)、海口、北海等地,在雷雨冲刷之后的田野中轻易寻获各种形态的雷公墨,常见漆黑色似墨块,表面布满气印斑纹,呈圆饼、短棒、锥针、瓦片、斧楔、不规则碎块等形状且大小不一的雷公墨实物。先贤们在著作中密集使用了 与“雷”有关的霹雳、雷震、雷雨、雷公、雷车、事雷等词汇,形成了“霹雳针”、“雷墨”、“雷公墨”等诸多简练形象的称谓,均与雷州盛行暴雨雷击、民众崇敬雷等状况密不可分,其命名均蕴含了雷击成因的朴素猜想,命名含义的基本演化趋势从雷击加上宝石形态的“霹雳针”、“霹雳屑”、“雷斧”等一般记载,逐步向“雷神施法遗墨”的雷神崇拜理念作用的“雷公墨”递进,原创性形成了两大称谓系列(流派),一是主要指医药利用的“霹雳”(雷击)系列,二是泛指崇雷文化的“雷公”(雷神)系列,广泛深刻地影响后世雷公墨文化的流传演化。
二、雷公墨文化的传承弘扬
五代至清代,以及近现代的医药界、地理学界、宗教界、玉石学界等中外众多学者,继承了唐代有关雷公墨的经典论述遗产,分别以编纂文集、研究论述、著立经典等方式,推动传承弘扬雷公墨文化,涌现了考证史料、道教以雷弘法,研究医药利用、记述崇雷民俗等典范,进一步衍生出“霹雳楔”、“雷楔”、“雷砧”、“霹雳碪”、“雷公石”等称谓成果。
(一)五代初年刘恂新创“霹雳楔”命名
刘恂代表作《岭表录异》,其原书早佚。《太平广记》卷第三百九十四“雷二·雷公庙”记载:“雷州之西雷公庙,百姓每岁配连鼓雷车。有以鱼彘肉同食者,立为霆震,皆敬而惮之。每大雷雨后,多于野中得黳石,谓之雷公墨。叩之鈖然,光莹如漆。又如霹雳处,或土木中,得楔如斧者,谓之霹雳楔,小儿佩带,皆辟惊邪;孕妇磨服,为催生药。必验。出岭表录异。”根据清代纪晓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关“宋僧赞宁《笋谱》称恂于唐昭宗朝出为广州司马。官满,上京忧攘,遂居南海,作《岭表录》……。殆书成于五代时欤。”以及1988年商壁、潘博所撰《岭表录异校补》考证,约略可知刘恂于后梁末帝年间著成《岭表录异》。综上可知,约于十世纪初叶的五代初年,在时局动荡、朝代更迭之时,官职期满后寓居广州的刘恂,充分吸收了前人的成果精华并提出新见解,记述雷州建有雷公庙供奉雷神、每年祭祀雷神,崇敬雷神习俗兴盛成风,当地雷雨后在野外可收得斧楔状“霹雳楔”等雷公墨,尝试辟邪镇惊等医药利用。据《太平寰宇记》卷一六九“雷州”记载:“雷公庙,在州西南七里,咸通十二年置。”记载晚唐咸通十二年(871年)雷州建成雷公庙,反映了当地社会雷神崇拜的不断兴起,至晚唐时极为盛行的事实,与刘恂记载的“雷公庙”相吻合。
(二)宋代雷公墨文化传承
1.《太平广记》收录房千里、刘恂等名家珍贵史料。北宋李昉等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完成《太平广记》编纂。《太平广记》卷第三百九十四“雷二”先后收录了刘恂《岭表录异》“雷公庙”、房千里《投荒杂录》“陈义”等名篇,“雷公庙”篇、“陈义”篇之间仅有刘恂《岭表录异》的“南海”一篇短文相隔,是历史上首次收录多篇著述雷公墨的重要史料,也是现今可见历史上最早保存“雷公墨”、“霹雳楔”等称谓经典的珍贵文献。
2.《南部新书》承传“雷公庙”名篇。北宋钱易于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任开封知县,期间完成《南部新书》著作,对五代刘恂《岭表录异》名篇“雷公庙”作了忠实记录,其中所记载内容与《太平广记》“雷公庙”的内容几乎一致。
3.沈括命名“雷楔”。北宋杰出科学家沈括约于1086-1093年间著成《梦溪笔谈》,该书卷二十“神奇”中描述:“世人有得雷斧、雷楔者,云雷神所坠,多于震雷之下得之……楔乃石耳,似斧而无孔。世传雷州多雷,有雷祠在焉,其间多雷斧、雷楔。” 研究考证了前人对雷州等地产出雷斧、雷楔记载的真实性,提出“雷楔”新命名,认定雷公墨的石质陨石属性,提出其雷击成因的见解。
4.《证类本草》光大中药霹雳针。北宋著名医药学家唐慎微,宋绍圣四年至大观二年(1097-1108年)年间编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其卷三之中全文引用陈藏器《本草拾遗》之“霹雳针”内容。
(三)元明之交道教以雷弘法
我国本土的古老宗教道教以天地崇拜、雷神敬仰而著称,其经典著述大量雷公墨内容,对承传弘扬雷公墨文化产生了重要作用。始刊于明代初期英宗正统九年(1444年)的巨著《正统道藏》,其中《道法会元》卷之七十三“天书雷篆上•太极冲应仙翁葛玄传集”分别以“辩明雷嗔”、“雷霆神器”两大条目及插图,详细描述雷公墨特征、法术用途,内容丰富详实,是古籍记载雷公墨的一大集成。其一,“辩明雷嗔”:“嗔人,多用雷楔击之……今雷州人多有收得者。可磨与小儿服饵,止惊去邪气。医者多不明楔出之源。雷州人云:一番大雷迅风,间有飞落。但大小形块不同。坚如金石,磨有光艳,沉黑至重。逮至雷州,每一年之间百十番大雷飞电,遇者常惑。原其所由,盖雷州多雷,乃雷霆所管之分野也。又曰地近蓬莱司,故多雷,号曰雷州。州之有祠,官民甚畏其威灵也。”其二,“雷霆神器”:“雷砧,亦曰雷楔……似石非石,磨水同阿魏服,能下痨虫也。雷斧,亦曰鈜,其斧似铜铁相混之状,坚重异常,刃利色坚……雷珠,乃雷部所衔之物,因风云骤疾,遗落人间。有收得者,夜放神光射室。大可三寸许。雷环,乃雷神所佩玉环也。因行雨急速,坠落人间……可辟妖恶。雷墨,乃万年龙替之鳞,行雨骤疾飘坠于世。大者数斤,小者如笏如锭,磨之坚黑奇异”。
道家经典《道法会元》阐扬了历代名著关于雷公墨精华,以宗教特有语言精彩生动地描述了各种雷公墨的形态特征、产出状态、医药价值,记载雷州因多雷而得名、盛产雷公墨,当地官民“甚畏雷霆威灵”。同时,提炼出雷砧、雷斧、雷锤、雷钻、雷珠、雷环、雷墨等诸多雷神崇拜对象。从书中插图所注产地等资料可见,其中至少雷砧、雷斧、雷珠、雷环、雷墨属指雷公墨,而雷砧、雷珠、雷环为雷公墨新创称谓,尤其是大胆提出雷墨“乃万年龙替之鳞”假设,将雷公墨与雷神——天龙化身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雷公墨乃神龙之鳞甲,极具想象力。

(四)明代李时珍等对雷公墨医药利用的深入研究
1.《本草品汇精要》记载陈藏器名篇。明代太医刘文泰等于1505年撰成《本草品汇精要》,其中全文引用陈藏器《本草拾遗》之“霹雳针”内容,记载: “霹雳针,无毒,主大惊失心,恍惚不识人……出雷州……名霹雳屑也。”
2.李时珍命名“霹雳石”、“霹雳碪”。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于1578 年著成巨著《本草纲目》,以“霹雳石”附图、明列治疗“惊悸”药物、分别论述“霹雳碪”、“雷墨”等方式记述雷公墨,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可谓古代研究雷公墨的“小百科全书”。一是新创“霹雳石”、“霹雳碪”称谓。在《本草纲目》附图卷“金石部石类附图”之“霹雳石”中展示6个标本,其中属于雷公墨的有(雷)楔、(雷)斧、(雷)墨、(霹雳)碪。二是摘要陈藏器著作及阐扬雷公墨药物价值:“此物……出雷州并河东山泽间……主治大惊失心,恍惚不识人……诸雷物佩之,安神定志,治惊邪之疾。”认为霹雳碪又称雷楔,即原称霹雳针、霹雳屑。同时,引述《道法会元》“天书雷篆”内容:“按《雷书》云:雷斧如斧,铜铁为之。雷砧似砧,乃石也……雷环如玉环,乃雷神所佩遗落者。雷珠乃神龙所含遗下者,夜光满室。”认为“(雷)斧、钻、碪、锤,皆实物也,若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星陨为石。”记载“宋时沈括于震木之下得雷楔,似斧而无孔。鬼神之道幽微,诚不可究极。”三是摘要阐扬“雷墨”等成果,引述道教《雷书》“雷州每雷雨大作,(雷楔)飞下如砂石。大者如块,小者如指,坚硬如石,黑色光艳至重。”以及刘恂《岭表录》“雷州骤雨后,人于野中得石如黳石。谓之雷公墨。扣之铮然,光莹可爱。”和李肇《国史补》有关内容。综上可见,李时珍较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学者原创性研究雷公墨成果,博采众长、独树一帜、创立新见,新创雷公墨称谓,广泛深入探索雷公墨的医药价值。同时,深受道教经典启示,率先提出“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星陨为石”雷公墨陨石成因的假想,并深深感叹“鬼神之道幽微,诚不可究极”,神奇而困惑难解。

(五)清代屈大均引领弘扬雷公墨文化
1.屈大均命名“雷屑”、“雷公石”。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 (1630-1696年),广东番禺人,晚年著成《广东新语》等传世之作。《广东新语》卷六“神语•雷神”中记载:“雷州英榜山有雷神庙……岁之二月,雷将大声,太守至庙为雷司开印。八月,雷将闭藏,太守至庙为雷司封印。六月二十四日,雷州人必供雷鼓以酬雷,祷而得雷公之墨,光莹如漆,则以治邪魅惊痫及书讼牒。得雷屑或霹雳砧,则以辟婴儿惊,以催产。霹雳砧一名雷公石……石为雷,而龙常生石中,龙之生即雷之生也。雷以石为胎,其起也,破石而出,石迸散于人间,故为雷公之石也。”屈大均又一次把目光投向雷州半岛,详细生动纪录了雷州祭雷习俗,新创“雷屑”、“雷公石”称谓,提出“雷以石为胎,其起也,破石而出,石迸散于人间,故为雷公之石”,大胆假想雷公墨的陨击成因。
2.《本经逢原》摘录陈藏器等人著述。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张璐著作《本经逢原》,其中卷一“石部”记载:“霹雳砧,即雷楔,温,无毒。雷楔禀东南水火之气,治小儿惊痫,磨汁服之。作枕辟恶梦不祥,镇邪疟。刮屑杀瘵虫,下蛊毒。置箱篑不生蛀虫。佩之安神,治惊邪之疾。”
3.《四库全书》收录唐宋明期间雷公墨名篇。清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纪昀主编完成《四库全书》大型丛书。在史部“野史”、“地理”中,分别收录李肇《唐国史补》、刘恂《岭表录异》;在子部“杂家”、“医家”中,分别收录沈括《梦溪笔谈》、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记载雷公墨的著作。
4.《类经证治本草》记载霹雳砧。清代道光七年 (1827年)吴钢编成《类经证治本草》,其中综述陈藏器、李时珍等先贤成果: “霹雳砧,主大惊失心,恍惚不识人,并石淋、痨瘵、杀痨虫,下蛊毒,止泄利,安心神,治惊怪。或磨汁,或刮末,或煮服,均可。置枕上,辟邪及恶梦。”
(六)近现代中外文献及辞书有关记载
1. 1912年美国汉学家劳费尔(Berthold Laufer)出版的英文版专著《中国古玉》,较系统引述和分析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著作有关雷公墨的论述,确认雷公墨的天然属性,将雷公墨文化传播推向全世界。
2. 1915年商务印书馆编著的大型词典《辞源》所录:“霹雳
:殒石名……太平广记三九四雷公庙引刘恂《岭表录异》作‘霹雳楔’。”认为“霹雳
”即“霹雳楔”,新创“霹雳
”称谓。
3. 1927年章鸿钊再刊《石雅》,其附录记载“雷斧……又有霹雳碪、霹雳楔、霹雳?、雷公墨诸名。盖形虽异而命名之意则同”。明确指出,尽管雷公墨有林林总总的不同称谓,但终归“形虽异而命名之意则同”,仅是外形不同而称谓不同而已,亦即雷公墨可以有多种称谓,或同一形态的雷公墨有不同叫法。
表1. 雷公墨称谓文献记载统计表
|
名称序号
|
名称(称谓)
|
命名作者
|
文献名称
|
命名时间
|
1,2
|
霹雳针、霹雳屑
|
陈藏器
|
本草拾遗
|
唐代,739年
|
3,4
|
雷斧、雷墨
|
李 肇
|
唐国史补
|
唐代,823年
|
5
|
雷公墨
|
房千里
|
投荒杂录
|
唐代,约于九世纪中叶
|
6
|
霹雳楔
|
刘 恂
|
岭表录异
|
五代,约于十世纪初叶
|
7
|
雷楔
|
沈 括
|
梦溪笔谈
|
宋代,约于十一世纪末
|
8,9,10
|
雷砧(雷碪)、雷珠、雷环
|
(道教)
|
道法会元
|
明代,1444年
|
11,12
|
霹雳石、霹雳碪(霹雳砧)
|
李时珍
|
本草纲目
|
明代,1578年
|
13,14
|
雷屑、雷公石
|
屈大均
|
广东新语
|
清代,约于十七世纪末
|
15
|
霹雳
|
(商务印书馆)
|
辞源
|
近现代,1915年
|
|
从上表统计可知,自唐代创立雷公墨称谓以来,至近现代的历史文献中可见雷公墨的称谓共有15个,其中“霹雳”系列称谓6个、“雷公”系列称谓9个,反映出“霹雳”属书面用词而主要用于医药经典等文献,“雷公”用词简明上口,具有更适合文献与口语之间的广泛交流使用等特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除“雷公墨”、“雷公石”等之外,目前其他大部分称谓已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和日常使用范围。
三、我国民间对雷公墨的称谓
走出雷州半岛雷公墨文化高地,进入华南、西南等地雷公墨密集区可以发现,目前民间拥有诸多饶有风趣的雷公墨称谓。
从上世纪初起,陆续出现记载民间对雷公墨称谓的中外文献。例如,法国地质学家拉克鲁瓦(Alfred Lacroix)于1932年出版法文版专著《印度支那的玻璃陨石》(Les Tectites de l’Indochine),其中介绍广东湛江(法国租界“广州湾”)等地的雷公墨分布简况,称海南岛北部百姓习惯叫雷公墨为 “魔鬼渣滓”(鬼屎,crottes du diable),这与海南人俗称“雷公屎”的情形吻合。1963年李达明论述“现在雷州半岛的群众都称之为‘雷公屎’,可能是因为常在雷雨冲刷后暴露于地表之故”[3];1991年张虎男等记载“在粤西的电白、茂名、吴川一带,称之为‘雷公石’;在桂东南的钦州地区,称为‘天星石’”[4];1995年黄志涛记载“广西玻璃陨石主要分布于博白、合浦、钦州、崇左、靖西、田东、田阳、百色等地,以博白县和百色盆地最为丰富,当地老乡称其为‘星屎’”[5];1997年李春来记载,雷州“半岛地区的居民称之为‘雷公墨’”[6]。2013年2月25日《海南日报海南周刊》报道:“在海南各地,分布着一种黑色的小石头,当地人历来称之为‘雷公石’或‘雷公屎’。”[7]
多年以来,笔者深入华南、西南等泛北部湾地区开展雷公墨样品采集研究,详细走访收集当地群众对雷公墨的叫法。发现在海南北部,海口、文昌、琼海、万宁、定安、澄迈叫雷公石、雷公屎。在广东西南,茂名市的茂南、茂港、高州一般称天星屎、星屎,化州称天星屎、天狗屎,电白称天星屎、雷公石;湛江市的遂溪称天星屎,吴川称星屎、雷公石、雷墨,坡头南三岛称雷公斧,雷州称雷公石、雷公屎。广西南部北海、钦州等地称为天星石。在云南文山等地汉族群众多称星宿石、星宿屎。广西百色、云南文山等地壮族群众则称“七刀里”——月亮石、星石、天星石。
总体看,在粤西、桂南等主要操白话语系方言地区,民间多称雷公墨为天星石、天星屎、星屎;粤西、琼北等主要操闽南语系方言地区,民间则多称雷公墨、雷墨、雷公石、雷公屎、雷公斧;桂西、滇南等地汉族、壮族群众多称星宿石、星宿屎、天星石、星石、月亮石。民间雷公墨称谓的地域特性较为突出,具有明显的地方语言烙印、民族文化特征,充分表现出民间智慧及文化多样性,总体上形成了“天星石”命名系列,即有别于雷击系列、雷神系列的雷公墨第三命名系列。正如李春来的观点:“这些名称都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反映了对玻璃陨石成因的认识” [6]——反映出人们对雷公墨为“天上来客”的朴素认知。
参考文献:
[1] 郝思德.三亚落笔洞洞穴遗址文化初探.南方文物, 1997,1:94-98.
[2]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广西队,广西区文物工作队,南宁市博物馆.广西邕宁县顶蛳山遗址的发掘.考古, 1998;11:12-32.
[3] 李达明.雷州半岛与海南岛玻璃陨石——“雷公墨”的调查与初步研究[J] .地质科学,1963,1:42-49.
[4] 张虎男,陈伟光,李子权,等.粤西玻璃陨石的发现及其断代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1, 11(4):101-108.
[5] 黄志涛.广西玻璃陨石初步研究[J].地质地球化学,1995,4:50-54.
[6] 李春来.玻璃陨石的成因争论及可能的彗星撞击模型[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7,16 (3):141-144.
[7] 陈彬,刘袭.海南历史上的“陨石之谜”[N].海南日报•海南周刊,2013-2-25(B10).
A study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Leigongmo’s name
He Xianwei
www.Leigongmo.com Haikou 570203
Abstract: In the Tang Dynasty, from the first record of Leigongmo medicine stone in 739 by Chen Zangqi, to about the middle of the ninth century Fang Qianli’s work first "Leigongmo" name, and Li Zhao’s work results, formed two series of original naming of Leigongmo, namely "lightning strike " series, "Thunder God " series. Since the Five Dynasty, many scholars in the fields of medicine, geography and religion inherited and carried forward the heritage of Leigongmo’s classical discourse in the Tang Dynasty, wrote books and opinions respectively, promoted th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Leigongmo culture, and further derived many achievements of Leigongmo’s title. In the South China, southwest China tektite scattered area, there are many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Leigongmo names,Formed the "star stone" series.
Key words: Leigongmo tektite name origin spread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