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首页   天宝鉴赏   陨石博览   雷墨精品   资源开发   探索发现   视频分享   与我交流
娅怀洞遗址探访记
时间:2024-02-19 10:55:00   信息来源 : 腾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探索发现 > 奇趣故事

娅怀洞遗址探访记

转载自  腾讯网 2023-10-08 发布于广西

隆安电视台 梁增群

娅怀洞位于隆安县乔建镇博浪村博浪屯北侧的大苍山半山腰上,早就听说考古专家对娅怀洞进行了考古挖掘,现在已变成古代文化遗址,称为“娅怀洞遗址”,是一处跨越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洞穴遗址。此地离隆安县城13公里,虽说不远,但一直没得前往探访究竟。直到今年4月的一天,我终于有幸与一位熟悉文化的文友同行,去寻访那古人类活动遗迹,此时,在心情激动的同时,也多了几许好奇心理。

当天风和日丽,从县城沿324线二级公路,驱车10多分钟后,越过博浪村几百米,在公路左边往上一望,大苍山便映入眼帘。车子往左一拐,便是一块平地,一看是刚平整出来不久,作为停车场用的。旁边还建有一间盖泥疏瓦、贴瓷砖、通水电的标准卫生间。更显眼的,是一块刻着娅怀洞遗址的碑石,醒目地竖立在山脚平地上,标明娅怀洞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二一九年十月七日公布,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二年十月十日立。如此碑石,显得格外庄严、规范。

我们沿着崎岖山路往山腰上走去,微风吹来,格外凉爽。文友说:“好凉快,好像来旅游呢。”我倒没有旅游的感觉,却有探险的好奇。我说:“这里应该有个什么故事吧。”随行的文友介绍说:“娅怀洞这个洞名本来是村里面一直有的,娅怀的故事本来也就有,但是这个故事版本不同,以后就靠你们来整理了,而这个娅怀洞遗址的挖掘呢,要从第一个发现的说起,你们看。”文联领导用手往山外东边指,他说:“这个遗址东北面近1公里处,是大龙潭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大石铲遗存的代表性遗址,东南面1公里是右江,附近有天然水塘,前面是平坦开阔地,自然环境优越。”

据说,1978年春季广西考古工作队第一次试掘大龙潭遗址,获得了不少宝贵的资料;2014年夏天,考古队再次对遗址进行发掘,当时主持考古发掘的是区考古所的谢广维研究员。看着隆安发现大量的石铲,到底古代何人所为?石铲何用?制造这些石铲的人当时居住何处?经过讨论,在山洞里寻找古人类活动遗迹成了大家的共识,大伙一有空就到大龙潭附近的山洞察看,看能否找到一些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谢广维研究员也走遍了大龙潭周围的山洞,某一天,他在距大龙潭不远的娅怀洞捡到了许多石器,他就初步判断娅怀洞有古人类活动遗迹。从此往后,再几经周折,经有关部门的推动,20155月,为配合广西文化(稻作文化)研究,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的谢光茂来到隆安,当他看到文物所在娅怀洞试掘回来的两百多件文化遗物后,立即决定立项,并会同隆安县文物管理所开始对娅怀洞遗址进行科学考古发掘。呵呵,原来是这样。我们理顺了一些时间节点脉络。

怀着激动和忐忑之心,我们继续向洞口走去。我们缓慢地前行,仿佛怕惊动古老的寂静。近洞口处,看到洞口周围用铁板、铁线围了起来,显然是采取了保护措施。开了铁门进去,只见《娅怀洞遗址考古发掘成果》《独具特色的大石铲文化》《大龙潭石器遗址》等宣传板报整齐摆放在旁边,内容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动物与古人类研究研究员的点评等等,我们先睹为快。

接着我们走进洞口,一阵阴凉从张开的洞口袭来,洞里格外幽静,静得更加显得神秘。这遗址由前洞厅、内洞和洞外三部分组成,总面积约230平方米。洞厅为一高大的岩厦,长和宽均在10米左右,洞口朝西,高出山脚23米;内洞长约8米、宽约3米。

随行的文友介绍,发掘从20156月开始,发掘现场分为ABCD四个区。我一边听介绍,一边往现场看去,只见许多标签、层次符号还插在地里。朦胧意识中我仿佛看到考古专家正小心翼翼地挖掘,先用铲子把土铲出来,再用刷子和铲子一点一点地清理。

据介绍,A区发掘面积近12平方米,深达7.5米,均为旧石器时代堆积,出土遗物有打制石制品和水陆生动物遗存及植物遗存;B区发掘面积16平方米,深4.2米,出土有文化遗物,发现墓葬和用火遗迹,出土大量打制石制品、少量磨制石器、骨器、陶片以及大量动植物遗存;C区发掘面积6平方米,深1.2米,本区发现用火遗迹,出土打制石制品和动植物遗存。

一提到旧石器时代,就让我想到石头碰撞石头,打磨工具时抵达锐利度的艰辛,可以想象着采摘食物和狩猎食物,古人类与大自然的相互依存,想象着日月之光照进山洞那一瞬间。之前每当看到电视里的考古学家细心地挖掘,我就特别羡慕和好奇,他们是怎样发现古老的秘密呀!抖落岁月的风尘,走近考古现场,许多千百年就萦绕在人类心头的史前文化疑团,在各级考古文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逐渐云开见日……

这次娅怀洞遗址出土的人类头骨化石是华南地区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具有确切地层层位和可靠测年的完整头骨化石,而且已成功提取出DNA,这对于研究晚更新世晚期早期现代人群的多样性、人群的迁徙与交流以及本土民族(壮族)的起源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可以想象,从新旧石器时代开始,许多民族和族群便在崇山峻岭中你往我来,奔波迁徙,民族文化的多样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

而对于我们本县来说,多年来,我们大力打造“那”文化,但对于栽培稻起源和稻作文化的研究,还找不出充足的证据,将水稻起源于广西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文化亮点来打造。这次疑似水稻植硅体的发现,为寻找年代更早的水稻(野生稻)遗存提供了可能.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稻类遗存为一万多年前,而娅怀洞遗址B区发现的二万多年前的疑似水稻植硅体,为寻找距今两三万年前的水稻(野生稻)遗存带来了希望。而距今16000年的稻属植硅体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人类利用野生稻资源的证据,为古代人类利用野生稻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另一方面,前面讲到的大石铲遗址,这回在娅怀洞发现大石铲遗存,为寻找大石铲文化主人的“家”带来了希望。据研究,良禽择木而栖,古人择洞而居。石制品是此次出土的主要文化遗物,数量在10000件以上,包括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那么,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都有史前人类在这里活动。而且,从遗址出土的大石铲及制作大石铲的坯料看,大石铲文化的创造者很可能曾经住在山洞里。

“呵呵,你们好像都成专家了呢?”文友笑着说。“学习学习吧。”我说。

穿越时空,走在历史的山洞里,古老文化给予我们启迪的,是探索人类奥秘的勇气和智慧。这次探访,我们对考古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考古文化工作人员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特别是耐心、细心和谦虚。考古工作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才能一次次地推翻之前的假设和结论,找到真正的答案。考古人需要非常细心,对每一个发现都要进行认真地研究和记录。他们需要辨认不同的文化残留物,分析它们的作用和年代,以及从中推断出不同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传承。考古人还需要具有创新精神,能够使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寻找历史文化的未知领域。这些,都值得我们在其他领域中去学习、借鉴和应用。

走出娅怀洞,我仍一直沉浸在这历史变迁和洞穴遗址文化中,陶醉在娅怀洞的神秘中,以及考古挖掘取得的重大成果。如此的神秘洞穴,如此的深度意义,如何推介发挥、如何继续挖掘研究?这也是我们这一代文化工作者的责任,且这一责任任重而道远。

分享:
 
Leigongmo of Asia and Australia Expo
地址:海口市海府路73号 E-MAIL:leigongmo@qq.com 琼ICP备18004674号-1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IE或其他兼容浏览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