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首页   天宝鉴赏   陨石博览   雷墨精品   资源开发   探索发现   视频分享   与我交流
黑宝石雷公墨
时间:2024-04-22 20:29:00   信息来源 : 海南日报 海南周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探索发现 > 论文专著

 

黑宝石雷公墨

来源:海南日报 海南周刊海之南专版(B10) 主编 陈耿  发布时间:2024422

 

何贤伟

编者按: 今年的4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地球上的物质并不都是地球自有的,比如陨石等天外来客。近年来逐渐被公众熟知的雷公墨,目前主流的观点便认为它们是陨石的产物。

雷公墨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结构稳定、质地坚硬、无辐射,被誉为黑宝石,其学名为玻璃陨石。不久前从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矿产保护处退休的何贤伟先生,长期调查雷公墨,并创建了雷公墨博览网站与国内网友交流、普及雷公墨常识。本期《海南周刊》,特约何贤伟撰文,从名称的变化介绍雷公墨的历史文化故事。

观看过国产喜剧动作影片《新乌龙院之笑闹江湖》的朋友,估计大多都会被剧中镇院之宝”——黑色神石所深深吸引,产生一睹其真容、玩味其中奥妙的浓烈兴趣。其实,镇院之宝在海南岛是一种黑色宝石——玻璃陨石雷公墨。


勺状雷公墨。何贤伟提供

最早在三亚落笔洞被发现

每当暴雨过后,走进海南的山坡、园地,在地表往往容易发现一种指头大小、颜色漆黑的小石头,因其呈饼形、圆粒形、液滴状、棒状、哑铃状、不规则块状等多样的独特形态,在琼北、琼东地区,当地操闽南语系方言的百姓大都形象地称之为雷公石、雷公屎——天上雷公所撒石块、粪便,不少人将其作为宝石加工雕琢成装饰品佩戴,或直接作为观赏石摆设利用。


砚台形雷公墨。何贤伟提供

海南岛分布有丰富的雷公墨资源,特别是东北部、南部地区。

1992年,三亚落笔洞遗址发掘出土了大量约一万年前雷公墨材质砍砸器等文物,成为全球最早发现古人类利用雷公墨的遗址,充分说明了海南雷公墨开发利用的悠久历史。

此外,在我国的广东、广西、云南,以及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地均有雷公墨的踪迹。

得名于晚唐

自唐代以来,从医药利用开始,随后是地理学、宗教、民俗学、宝玉石等方面对雷公墨的深入研究。古今中外的学者及民间百姓开创了霹雳针、霹雳碪、雷公墨、雷楔、天星石、星宿石、月亮石等一系列如串珠般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雷公墨名称。


部分在海南岛采集到的雷公墨。何贤伟提供

研究雷公墨鼻祖、盛唐著名医药学家陈藏器,于公元739年撰成巨著《本草拾遗》,其中玉石部记载:霹雳针,无毒。主大惊失心,恍惚不识人,并下淋,磨服,亦煮服。此物伺候震处,掘地三尺得之。其形非一……出雷州并河东山泽间。因雷震后时,多似斧,色青黑,斑文,至硬如玉,作枕,除魔梦,辟不祥,名霹雳屑也。陈藏器提出了霹雳针”“霹雳屑等称谓,对雷公墨基本形态、玉石奇石特征、产出分布状态、药用价值等方面作出了阐述。

中唐时期李肇在《唐国史补》人食雷公事中记载:雷州春夏多雷,无日无之……亦有收得雷斧、雷墨者,以为禁药。记载了雷州盛行雷雨天气,雷雨之后容易在野外收获斧楔状雷斧、墨块状雷墨等雷公墨。

晚唐之际,曾任高州刺史等职的房千里,晚年将岭南的风土民情、历史掌故写成《投荒杂录》名作,其中记载:唐罗州之南二百里至雷州,为海康郡。雷之南濒大海,郡盖因多雷而名焉,其声恒如在檐宇上……时有雷火发于野中,每雨霁,得黑石,或圆或方,号雷公墨。凡讼者投牒,必以雷墨杂常墨书之为利。记载雷州因多雷暴而得州名,当地悄然兴起敬畏崇拜雷神、以墨助讼等习俗,将雷州半岛等地的雷神崇拜元素、宝石颜色及形态特征相融合,形神兼备,首创富有东方文化神韵的雷公墨命名。

约在十世纪初叶的五代初年,刘恂在《岭表录》(即《岭表录异》)中记载:雷州之西雷公庙,百姓每岁配连鼓雷车……每大雷雨后,多于野中得黳石,谓之雷公墨。叩之鈖然,光莹如漆。又如霹雳处,或土木中,得楔如斧者,谓之霹雳楔……”详细记述雷州盛产斧楔状雷公墨——“霹雳楔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描述:世传雷州多雷,有雷祠在焉,其间多雷斧、雷楔。考证了前人对雷州雷公墨记载的真实性,提出雷楔新名。

明初道教刊成巨著《正统道藏》,其中《道法会元》卷之七十三天书雷篆上·太极冲应仙翁葛玄传集,以道教特有语言生动地描述了雷州雷公墨的形态特征、产出状态、医药价值等,提炼出雷砧、雷斧、雷墨等诸多雷神崇拜对象,新创雷砧(碪)、雷珠、雷环等雷公墨称谓。

明末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巨著《本草纲目》附图卷金石部石类附图霹雳石中,展示了属于雷公墨的雷墨、霹雳碪等图案,新创霹雳石”“霹雳碪称谓,记载了民间将其作为药物使用的探索。

清初广东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又一次把目光投向雷州半岛,详细生动地记录了雷州祭雷习俗,新创雷屑”“雷公石称谓,提出雷以石为胎,其起也,破石而出,石迸散于人间,故为雷公之石,大胆假想雷公墨的陨击成因。

法国人曾译为魔鬼渣滓

时至近现代,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 . Suess)通过研究中欧地区天然玻璃,1900年提出熔融石(Tektite,译作玻璃陨石)的见解。

1915年商务印书馆编著的《辞源》新创了霹雳?这一词条,认为霹雳?即刘恂《岭表录异》提过的霹雳楔


本文作者(左)在琼北地区调查雷公墨。何贤伟提供

法国地质学家拉克鲁瓦(AlfredLacroix)曾考察印度支那等地,1932年法文专著《印度支那玻璃陨石》(Les Tectites de l"Indochine)中介绍广东湛江(当时的法国租界广州湾)、海南北部等地的雷公墨分布简况,称海口地区百姓所称的雷公屎为魔鬼渣滓(鬼屎,crottes du diable)。

历史形成繁多的雷公墨名称,是雷公墨文化的一大特色,具有雷神崇拜、雷击成因假想等特征,让人眼花缭乱。地质学家章鸿钊1927年再刊《石雅》名著指出,雷斧、霹雳碪、霹雳楔、雷公墨等名称,盖形虽异而命名之意则同,认为不同形态的雷公墨有不同叫法,多种形态可以有多种名称。

多年来,笔者深入华南、西南,以及越南北部等地开展雷公墨考察,详细记录当地群众对雷公墨的叫法。笔者发现,在海南海口、文昌、琼海、万宁、定安、澄迈等地普遍称雷公石、雷公屎;在广东西南的茂南、茂港、高州,一般称天星屎、星屎,化州称天星屎、天狗屎,电白多称天星屎、雷公石、雷墨,湛江市的遂溪、坡头称天星屎、雷公斧,吴川则称星屎、雷公石,雷州、徐闻称雷公石、雷公屎;在广西南部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地称为天星石;在云南文山等地汉族群众多称星宿石、星宿屎;广西百色、云南文山等地的壮族群众则多称七刀里”——月亮石、星石、天星石。

民间雷公墨称谓的地域特性较为突出,具有明显的地方语言烙印、民族文化特征,充分表现出民间智慧及文化多样性,形成了天星石命名系列,正如地质学家李春来的观点这些名称都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反映了对玻璃陨石成因的认识,反映出人们对雷公墨作为天外来客的朴素认知。(何贤伟)

 

分享:
 
【发表评论(0)】
Leigongmo of Asia and Australia Expo
地址:海口市海府路73号 E-MAIL:leigongmo@qq.com 琼ICP备18004674号-1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IE或其他兼容浏览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