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首页   天宝鉴赏   陨石博览   雷墨精品   资源开发   探索发现   视频分享   与我交流
雷公墨与海南岛的古今情缘
时间:2025-04-27 21:51:00   信息来源 : 雷公墨博览-管理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探索发现 > 论文专著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专稿

雷公墨与海南岛的古今情缘

何贤伟

 

  2025327日不寻常,当天广大陨石爱好者欣喜地迎来了盼望已久的文昌极星陨石博物馆试业开馆。该馆坐落于文昌市西侧的文昌航天超算中心,属全球首个以“陨石科学+航天探索”为主题的沉浸式太空陨石博物馆,陈列了400多件珍贵陨石标本,包括铁陨石 、石铁陨石、石陨石,以及月球角砾岩、火星陨石切片等标本。其中最为出彩的,是一个飞碟形玻璃陨石雷公墨标本,展出标注为“盏状雷公墨——天然淬炼的孤品茶禅”,标本圆润规整、造型美观、浑然天成,直径12公分,重量180克,极为精道稀有、耐人寻味,一经展出便立即引来大量游客的流连鉴赏。驻足在精美的雷公墨标本前,人们不禁会问:海南岛有雷公墨吗,有什么动人的故事?

盏形雷公墨标本(资料照片)

一、雷公墨从何而来,分布何方?

雷公墨,又称玻璃陨石、熔融石,是天体剧烈陨击靶岩物质而熔融飞溅陨落地面的天然玻璃,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及铝、铁、镁的氧化物,通常呈黑色棕褐色,玻璃状断口,半透明,主要分熔融型半熔融型层状芒农型粒型,个体大小相差悬殊,有小于1毫米粒,有的大及数十厘米,熔融型玻璃陨石外形多种多样、造型独特,主要有球状、圆珠、饼状、长棒状哑铃状、液滴状、核桃壳状、碎片状;半熔融型主要为不规则块状。科学家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在综合玻璃陨石的化学成分、同位素组成、形成年龄分布范围的基础上,将全球迄今发现的玻璃陨石的分布划分为北美散布区捷克散布区象牙海岸散布亚澳散布区4个散布区,其中亚澳散布区形成的年龄最轻,距今约80万年。

分布于中国的海南岛、 广东、广西、云南,以及澳大利亚、越南、老挝、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太平洋印度洋等地亚澳散布区的玻璃陨石,也俗称雷公墨,由唐代末年高州刺史房千里率先以“雷公墨”命名产于雷州半岛一带的玻璃陨石而得名它们分布范围较广,超过地球表面的10%有国外学者估计,亚澳散布雷公墨总重超过1000吨,而微粒雷公墨1.5亿吨,由于微粒雷公墨主要散落于海洋,而陆域部分又主要埋藏于地下或植被茂密的高山均难以采集,能被人们采集到的雷公墨数量则相当有限。

海南岛是亚澳散布区中少见的熔融型半熔融型层状雷公墨混合散布区,在田间地头容易找到它们的踪迹,雷公墨资源丰富,堪称雷公墨岛。在琼北的海口、定安、澄迈、临高等地,主要散布熔融型雷公墨,其中颗粒较大的是加工宝石的上等材料;在琼南的保亭、乐东、三亚等地,半熔融型层状雷公墨密集区,形态独特、质地致密的适用于观赏石、雕刻工艺品;东北部的文昌、琼海等地盛产熔融型半熔融型层状雷公墨,是典型的混合散布区,资源丰富多彩;其他市县属雷公墨稀散区,雷公墨数量略少。

琼海长坡小鸭形雷公墨

由于海南曾长期孤悬海外而开发较晚,发现的普通陨石较少。根据各地县志等史料记载,海南历史上曾有3次陨石坠落,如崖县黄流孔汶村(今乐东县境内)、定安仙屯村等地,仅有仙屯村一地拾获可能属石陨石的实物。

二、三大考古发现提示墨岛的深远情缘

  地处海南岛西南部的昌江、三亚等地台地发育良好,热带动植物资源丰富,拥有众多喀斯特地貌洞穴,适宜古代人群生存繁衍,史前文化遗存丰富,雷公墨石器密集。2012年对昌江王下乡钱铁洞遗址考古挖掘,发现了海南岛最早古人类遗存。在钱铁洞采集到大量的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有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手镐等,其中有2万多年前的雷公墨石料打制的石核、石片等石器,实证了雷公墨与海南岛古人类的深远情缘。而早在1992年,在三亚落笔洞考古发现距今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火山岩及石灰岩、燧石、水晶、石英等材质石器90件,其中层状雷公墨材质的石器竟有39件,占出土石器总量的43.3%。雷公墨石器中,较大器型的砍砸器1件、刮削器4件,个体较小的石核3件、石片31件,具有数量大、品种多、使用比例高等特点说明在远古时期雷公墨便已深度溶入人类生存发展之中,成为密不可分的重要工具2012年还有一个重大收获,在三亚落笔洞东侧不远的仙郞洞遗址,还出土了约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层状雷公墨材质的精美刮削器。经考证,海南岛密集发现了3处石器时代雷公墨石器遗址及大量雷公墨石器,与广西4万多年前的南宁的隆安娅怀洞遗址、约1万年前的邕害宁顶蛳山遗址、约6千年前的崇左冲塘遗址出土的雷公墨石器一脉相传,共同谱写了华南地区远古石器文明灿烂篇章。

 

三亚落笔洞遗址部分雷公墨石器素描图(资料照片)

无独有偶,在保亭、三亚等黎族同胞聚居地,已是现代化的当下至今仍然流传一个古朴有趣的做法,年轻人往往喜欢仿照石器时代古人类的传统方式,在野炊等作业时就地捡拾雷公墨石块,经简单敲打制作成石刀,临时用于割肉、切菜、捣酱等用途,手握锋利的雷公墨石刀,可轻松快速切割加工鲜美食材,古色古香,为休闲生活增添不少乐趣。

在唐代,医药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记载盛产于雷州半岛、海南岛等地而当时称为“霹雳针”的雷公墨医药价值,具有“无毒,主大惊失心,恍惚不识人,并下淋;磨服,亦煮服......出雷州并河东山泽间,因雷震后时。多似斧,色青黑,斑文,至硬如玉。作枕,除魔梦,辟不祥”,认为雷公墨无毒无害,具有镇惊、安神、利尿等医疗价值,以及辟邪、驱魇、佩饰等保健作用。到了明代,名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金石霹雳砧(即雷公墨),治大惊失心恍忽,安神定志”,同样认为雷公墨具有镇惊、安神等药用价值。在中华传统医学文化深刻影响下,海南岛上的雷公墨大有用途。

琼北地区农村较为流传佩带雷公墨的习俗,主要是液滴状等造型精美的雷公墨系上红绳给孩童佩带,意图起镇惊、辟邪、保健等作用。在宝玉石加工技艺高度发达的当今,海口、澄迈、定安、临高等地已有不少专业工厂或作坊,精工雕刻雷公墨工艺品、琢磨雷公墨装饰品,满足民众对保健康养、装饰休闲等需求。在定安、澄迈等地,有不少雷公墨爱好者将雷公墨投入水缸,作为家庭饮用水清洁水源的过滤材料。而定安一带,则在流传用雷公墨磨粉加上草药配方,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传统做法。

琼海熔融型液滴状、珠状、饼状雷公墨小组合(何贤伟拍摄)

琼北地区的民众大多与雷州半岛的一样,同操闽南语系方言,约从明代末期起称雷公墨为“雷公石”“雷公屎”。明末清初广东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六月二十四日,雷州人必供雷鼓以酬雷。祷而得雷公之墨,光莹如漆,则以治邪魅惊痫及书讼牒。得雷屑,或霹雳砧,则以辟婴儿惊以催产。霹雳砧,一名雷公石。”详细描述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雷神生日(闽南一带称“雷公诞”“雷公生”)利用雷公墨隆重祭雷活动情形,记载了雷州等地民众习惯称雷公墨为“雷公石”的史实。直至目前,在湛江吴川、坡头、雷州,以及海南岛海口、文昌、琼海、定安、澄迈、万宁等同属闽南语系地区的民众,仍然习惯性称雷公墨为“雷公石”“雷公屎”,民间反而少有“雷公墨”的叫法。

三、海南岛是科学研究雷公墨的乐园

海南岛地处玻璃陨石亚澳散布区中北部,地理区位优越,熔融状、半熔融层状雷公墨资源丰富,全岛几乎都可见其身影,研究雷公墨条件得天独厚。随着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全球登月探月热潮的掀起,我国诞生了第一篇专门研究雷公墨的论文,1963年初李达明《雷州半岛与海南岛玻璃陨石—“雷公墨”的调查与初步研究》发表,从此我国研究雷公墨的学者会聚海南采集科研素材和样本,密集完成了大批系统性研究成果,一时蔚然成风。

       1976年,地球化学权威欧阳自远对海南岛雷公墨进行了微量元素分析,得出了我国第一批有价值的分析数据,并把海南岛划归亚洲——澳大利亚玻璃陨石撒布区,解决了海南岛雷州半岛雷公墨的归属等基本问题。之后欧阳自远著作《天体化学》以详实的资料和数据,综合论述了玻璃陨石的分布、岩石学特征、化学成分、同位素组成、形成年龄及成因论据。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袁宝印许汉卿对海南岛等地雷公墨进行过化学成分测定和成因的讨论,严正等对海南岛雷公墨年龄、同位素特征进行测定研究,陈华堂等对琼雷地区雷公墨赋存地层年代研究讨论,袁宝印、李昌年、林文祝、彭汉昌、李春来等进行海南岛雷公墨成因深入争论探讨,廖香俊、李东升等开展海南雷公墨宝石学特征及加工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其中,对雷公墨成因的研究最为持久深入、探讨争论最为激烈,形成了陨石撞击地球、彗星撞击地球等观点占据主流地位,地外月球成因观点处于相对弱势的局面,而争鸣也催生了天体撞击熔融溅射模式等新观点。随着国际特别是我国探月工程、探测火星工程的不断深入推进,获得更大范围、更多数量的研究材料实证,取得更新科技成果,相关谜团终将揭晓。

 

分享:
 
【发表评论(0)】
Leigongmo of Asia and Australia Expo
地址:海口市海府路73号 E-MAIL:leigongmo@qq.com 琼ICP备18004674号-1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IE或其他兼容浏览器浏览